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昆山高考状元,昆山高考状元王孜渊简历

tamo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1.预祝高考成功的成语 预祝高考成功的成语有什么2.范仲淹是否中过状元3.昆二中2020年高考升学率4.雁塔题名可以用高考吗5.古时候我国状元最多的地区,是现在哪个地区呢?客观地说,应该是刘姓。中国比较厉害的姓氏应该是张、王、刘、李、陈这些姓氏。但这些姓氏当中,要选一个最厉害的姓氏,那应该就是刘氏。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李或王,那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姓氏人口总数比较大而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但就实力而言,应该

1.预祝高考成功的成语 预祝高考成功的成语有什么

2.范仲淹是否中过状元

3.昆二中2020年高考升学率

4.雁塔题名可以用高考吗

5.古时候我国状元最多的地区,是现在哪个地区呢?

昆山高考状元,昆山高考状元王孜渊简历

客观地说,应该是刘姓。中国比较厉害的姓氏应该是张、王、刘、李、陈这些姓氏。但这些姓氏当中,要选一个最厉害的姓氏,那应该就是刘氏。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李或王,那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姓氏人口总数比较大而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但就实力而言,应该是刘姓要强大些。王、李很多时候是量胜,但质胜,或者说是量、质两方向的综合实力,刘姓应该是强于王、李等。刘姓的厉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刘姓是中国古代产生帝王最多的姓氏:在百度和搜狗百科中都可以查到,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远多于其他姓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王专业户” 。先后产生正统皇帝多达92人!另外,历史上的刘氏诸侯国也是世界最多,刘姓称诸侯王者多达1000多人。自刘累、刘康公开始,刘氏政权4000年连绵不断,先后建立朝代包括韦国、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辽朝、刘国、西辽、玄汉、北辽、胡夏、后辽、大齐、东辽、汉国、东丹、燕国等王朝。刘姓不但皇帝数量众多,而且,皇帝水平也高,刘姓也是中国产生明君最多的姓氏,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等,都是功勋卓著的一代英主!中国十大杰出皇帝的名单里,就有三个属于姓刘!中国封建社会的15个盛世,由刘姓皇帝统治下产生的就占了6个,超过了三分之一!分别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元嘉之治!搜狗百科里明确指出,中国历学家在评价刘姓时用了简短的二十个字:“泱泱刘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

二是刘姓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姓氏:刘姓统治的汉朝是属于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其对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唐朝!很多人会误认为唐朝比汉朝强大,那是因为唐朝离现代时间较短,让人产生错觉。而事实上,刘汉的强大程度,远超唐朝,盛唐的巅峰时期,的确比不比汉朝的鼎盛时期差,但可惜唐朝的强大,只是短短维持了几十年 ,当唐朝中后期,回迄,吐蕃多次占领血洗长安,洛阳。一个首都六次被攻陷、天子九次出逃、开国称臣、军旗挂狼头,和晚清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汉朝却是封建皇朝维持时间最长的,版图最为稳定的,从来没被当时异族血洗过的。其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罗马帝国相当!刘姓统治的朝代,定义了一个民族的名字,叫“汉族”,定义了一个国家的语言,叫“汉语”,命名一个国家的文字,叫“汉字”!而李唐,只有在美国某个角落的一块小地盘叫“唐人街”。多插一小段来论证刘汉比李唐影响更深远,刘汉PK李唐:1,汉立国四百年,唐立国三百年,汉胜(东西汉中间虽有个王莽篡位,但唐朝中间也有武周代唐)。 2、军事上,汉胜唐。汉朝除初期对匈奴作战比较被动外,对内对外战争完胜,拓西域,灭匈奴,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使汉亡,它的继承者“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对付四方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完全是打着玩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曹魏一己之力能征辽东(高丽),控西域(这一点宋朝的皇帝应该脸红),蜀汉七擒七纵孟获。更难得的是,汉朝四百年,不论长安还是洛阳,都城始终都在中央政权手中。唐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世界著名。唐初对突厥也比较被动,后虽然也消灭了突厥。但是对西域的控制力度较弱,比不上两汉,不但表现在对中亚的开拓过程中与阿拉伯帝国竞争失利,即使自汉朝以来就归顺中央的西域诸国也是反叛无常。再次表现在与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终唐一朝,吐蕃始终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并且始终威胁着唐朝的安全(青藏高原是元、明、清三朝千辛万苦才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所谓的几个著名的公主嫁给干部,那是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不是上下级的赐婚。唐朝都城长安曾四次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叛军、潘镇割据军队攻破(755年,安禄山破长安,763年,吐蕃破长安,783年,泾原叛军破长安,881年,黄巢破长安),长安基本被打烂了,龙脉尽失,这也是为什么唐朝灭亡后,再也没有中央政权将都城定在长安的原因之一。唐朝灭亡后,它的继承者汉族割据政权完全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压制,比起三国时期汉族割据政权差远了。就算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甚至都不能控制幽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更别提西域了。3、经济上,汉胜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强弱的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口数量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GDP。《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汉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唐朝即使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大发展,至最顶峰的安史之乱前,都没有达到东汉末年的规模。 4、文化上,汉平唐。汉朝武帝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的主流价值观。最牛逼的是,汉朝给了古老的华夏族一个崭新的名字—汉族。即使有唐诗,即使有万邦来贺的天可汗和现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两千年来,汉人从来就是汉人,没有变成唐人(不信的话可以看自己的身份证)。汉朝还给中原农耕民族注入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封建社会两千年来,中华名将灿若星河,能说出这句话的也只有汉将陈汤。

三是刘姓人口数量较大,分布极广。刘姓人口在百家姓当中排第四位,刘姓人口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以通过一些民间彦语来印证。在姓氏民俗方面,有很多关于刘姓的流传很广的句子,比如:“刘天下,李半边”,“张王李赵遍地刘”、“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刘李张王满天下”,这些关于姓氏文化的口头禅中,都有刘姓的影子,可见刘姓在百家姓中实力之强,影响力之大。

四是刘姓名人数量大,综合影响力高。在《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录古今刘氏名人达1500多位,列中华名人姓氏的第三位,名人综合影响指数位居第一名。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尖端位置,都不乏刘姓人的身影。有千古一帝刘彻;有与诸葛亮并称,代表智慧的象征性人物刘伯温;有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刘徽;有著有《战国策》的伟大史学家刘向;有著名诗人刘禹锡;有杰出宰相刘罗锅;有歌神刘三姐;有抗英法名将刘铭传。。。。远古的不说,刘姓在现代社会,也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比如政治方面的刘少奇;军事上的刘伯承、刘华清等;商界的刘銮雄大亨、刘永行兄弟;文学界的刘震云、刘庸;科学界的刘振兴、刘宗正等;体育界的刘长春、刘翔、刘璇、刘国梁等;圈的刘德华、刘青云、刘若英、刘涛、刘亦菲、刘诗诗、刘晓庆等。特别是对身体素质、智力和情商要求都非常严格的航天员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的九位航天员中,刘姓独占三籍,占了三分之一!分别是刘伯明、刘旺、刘洋。

五是刘姓子孙人品相比其他大姓而言相对较好。刘姓人士中刚烈之士比较多,像民族英雄刘铭传,反元义士刘福通,反封建烈士刘光弟,革命先驱刘志丹等,就连刘姓女子,也不失刚勇之气,比如说为真爱舍生的刘兰芝,为革命献身的刘胡兰。。。。并不是说刘姓就没有坏人,但相比而言,败类在刘姓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大姓要低很多。像“上联:李刚李阳李浩李双江,下联:车祸家暴冲锋枪;横批:李家牛逼。”这样的段子,没有机会写得出来。大的范围不说,单单是是非最多界,这么多刘姓明星,口碑貌似都不错,像刘德华,刘若英,刘涛等,堪称界的典范,想在刘姓明星中找出一两个类似春哥、冠希之类的人物,似乎很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刘姓人氏智商总体在各大姓氏当中偏高。这点可以通过公认的最能代表智商水平的全国范围内的高考结果来作说明。据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对1977-2014年中国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的统计,王姓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132人,雄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5中国高考状元姓氏排行榜100强榜首;李姓状元有129人,名列第2;刘姓和张姓状元各有120人,并列第3;陈姓状元有111人,居第5。王姓、李姓状元总量虽然多于刘姓,但其人口数量都在9000万以上,刘姓人口总数只有6700万,却能产生与张姓8700万人口同样多的状元,比例也高于李、王、张、陈等,说明刘姓人口的综合智商在各大姓氏当中还是相当高的。

最后,刘姓人氏中帅哥美女也比较多。比如影视界里经典的帅哥刘德华,民众赞不绝口的美女神仙姐姐刘亦菲和女神刘涛;新生代也毫不逊色,男童刘诺一和女童刘楚恬分别是男女儿童界的最佳形象代表。

除了以上优点,刘姓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特质,篇幅限制就不能一一列举了。综上所述,刘姓应该是中国范围内最厉害的姓氏,这是我研究姓氏文化多年来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结论,这也应该是绝对经得起考验的答案!如有网友有其他答案,欢迎砖拍。可能会有极个别人口较少的小姓人口综合素质也会比刘姓高,但由于小姓缺乏研究素材,一般不在主流姓氏学者的研究范围之列,而且,即使小姓人口质量高,人数较少,也难在国内形成姓氏影响力,所以亦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名门望族,所以也谈不上所谓实力和厉害了。

预祝高考成功的成语 预祝高考成功的成语有什么

在看《项脊轩志》讲的是归有光“一轩、三人”的故事。“一轩”便是指他的书房“项脊轩”,“三人”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母亲、祖母、妻子。所以,这篇文章的核心应该是爱,但是大多数人只记住了爱情,只记住了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值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01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物依旧,人非昨!树犹在,人已亡!

十年生死相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这段文字之所以如此触动人的心扉,在于它唤起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渴求,同时撕开了命运最狰狞的黑洞。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十个字,把夫妻生活中最静美最甜蜜的一面展现出来,夫妻琴瑟和鸣,互搓文学,一坐一站,一问一答,一颦一笑。他们是夫妻、也是朋友、是知己、也是兄妹……然而,可以相依相偎的时光却只有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又是寥寥七个字,把余生的百无聊赖和深切思念一言道尽。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经典的结尾一下子跨越时空,天高人远,往事如烟,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都烟消云散。经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只剩归有光独自一人回忆过往,那亭亭如盖的背后是心底无限的荒凉和寸草不生。

02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祖母对归有光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归有光人生志向的指导上。与如今的奶奶们对孙子百般的溺爱有着天壤之别。

归有光出生于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一个日趋衰败的大家族中。其祖母也是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女子,祖上也是在朝中做官。

可是,富不过三代,世事无常,归氏家族到了归有光父亲一代,就只是当时的一个穷酸书生。于是振兴家族的希望,就此全部落在归有光身上。

幸运的是,归有光在读书方面颇有天分,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便“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取头名。

本来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金科状元如探囊取物,指日可待。可是,他连连参加乡试却屡次落第。归有光本身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接连惨败,让他压力甚大,终日埋头书房项脊轩中读书写字、少与人往来。

归有光的祖母看到孙子如此努力,心里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有一次,老夫人轻轻走到项脊轩,她推开门,看着用功读书的孙子,兴许是怕给孙子带来压力,竟然幽默地来了一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祖母这是在问孙子:我的孙儿啊,好久见不到你了,你怎么整天呆在书房里也不说话,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想做个黄花大闺女吗?

她借此戏谑之语,委婉劝慰孙儿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有太大压力,书要读,可是也不能做个书呆子啊。

归有光一生读书无数,参加了八次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他一次次踏上考场,为了自己,为了祖母,为了家族。虽说没能在考场拔得头筹,但归有光在作品中却将祖母慈祥仁爱、鼓励儿孙奋进之形象,永久定格。

范仲淹是否中过状元

1、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2、郄诜丹桂: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3、郄诜高第:晋郄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4、杨穿三叶:《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5、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6、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7、郤诜丹桂:〖解释〗比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8、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9、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10、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

11、郤诜高第:〖解释〗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12、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昆二中2020年高考升学率

(1015年)登进士第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苏州吴县人(现江苏苏州)。

生於徐州,隔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范仲淹后来在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范仲俺知道自己身世之后,便辞别母亲,一个人去南京念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接著把母亲接回来赡养。

在宋仁宗亲政时期担任右司谏一职。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夏军私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范仲俺)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庆历三年(1043年)与富弼、韩琦等人组成政治小集团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庆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风范。后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的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於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尝称渔家傲为「穷塞外之词」(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

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之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却不见得特别多是状元。在理论上,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事实上很多时都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有因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习惯以试卷的书法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参看以名取人)

如今,人们也喜欢称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学生为高考状元。香港亦有称中学会考九科优等或十科优等者为「九优状元」或「十优状元」。

唐朝的状元

武德五年(622年):孙伏伽

开元九年(721年):温彦博

宋朝的状元

蔡京

文天祥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於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清朝的状元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於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二年(1737年):於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梘(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雁塔题名可以用高考吗

升学率99点23%。

昆山高考,昆中2020届参考学生782人:本一达线711人,(理科578人,文科133人),达线率90.92%本二达线776人。

昆明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14年(甲寅年),时为云南省立联合第一中学。其间经历数次更名后在1950年改为昆明第二中学,2001年始为全部初级中学。现昆二中全校占地约30余亩,在校学生2290余人。历经90年沧桑的昆二中已输送出18600多名毕业生。昆明第二中学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属于五华区教育委员会下属学校之一。为省一级初级中学。学校有特级、高级教师多人,一级教师、省市区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占师资力量一半以上。成绩历史:昆二中一直为昆明是最好的初中之一,培养过多名中考状元,也培养了多名北大清华的学子,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在近年来依然以低进高出的高标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

古时候我国状元最多的地区,是现在哪个地区呢?

雁塔题名可以用来形容高考。

雁塔题名可以用来形容高考,其出处为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泛指考中进士。

别的用来形容高考的有蟾宫折桂:《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魁星点斗: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一举夺魁”。

独占鳌头:鳌头是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原指古代士子考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比喻科举登第。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提高高中学习成绩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求帮助和互助、多元化学习方法、注重复习和巩固、保持积极态度和良好心理状态

1、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包括制定固定的学习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等。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2、寻求帮助和互助:如果遇到学习困难或问题,不要犹豫寻求帮助。可以向老师请教,参加课外辅导班或找同学组队学习。与同学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相互激励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3、多元化学习方法:尝试使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参加课余活动、阅读额外的相关书籍、观看教育视频、参加学科竞赛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注重复习和巩固:复习和巩固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复习和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对于提高学习成绩非常关键。

5、保持积极态度和良好心理状态:保持积极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放松和休息,有助于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专注力。

状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分科取士。

从隋到清末的1300年中,姓名可考的有状元有600余位。但五代、南宋、元由于属于分裂或民族限制的因素,因此这几个时期的状元代表性不强,再除去籍贯不明或有争议的,真正有三百余人。

本文的分析即以此为基础。

01状元人数哪家强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历代状元分布是不停变化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常有人说起江南自古人文荟萃,状元数量冠绝天下。这话有合理成分,但也有明显错误。

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文化的真正繁荣在唐以后,明清时才蔚为大观。唐代籍贯明晰的状元有六十余人,北方状元数量为南方的三倍左右。

北方又以河南河北两地为最,各有十余名。及至北宋,不平衡状态有了明显改变,南方迎头赶上,共有状元27名,北方则有28名,二者基本持平。

图/数据来自《历代状元地理分布解析----兼论高考分省定额制度的合理性与改进》

明清之际,状元分布彻底改变。南方处于绝对优势,以往北方状元众多的局面不复存在。此时南方的状元分布多且集中于江浙一带,有近百人之多,而整个北方的状元不过才二十余人。

02状元分布的特点

古代状元分布变化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而是有其自身规律。

最为直观的一点就是南方状元由少变多。

唐代南北状元比例大致为一比三,到了明清南方全面超越北方,江浙成为?状元行业领跑者?;

其次,状元分布呈现出向少数府县集中的特点,江苏苏州及其属县共有状元20余名,紧随其后的是杭州、绍兴,昆山、莆田等地也排名靠前。

状元集中的府县大多位于江南一带,北方的只有开封一处。另外,古代状元呈现家族特点。父子、兄弟、叔侄状元屡见不鲜,比如北宋梁灏、梁固父子、章衡、章惇叔侄等家族状元。

03状元分布的背景

状元的分布变化并非只是单纯数量的差别,而是古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首先,南北状元数量的发展变化与古代经济中心的变化密不可分。安史之乱后,大批北人南迁,为南方注入了新鲜的经济、文化血液。北宋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到了南宋,经济中心彻底转移,?苏湖熟,天下足?,经济的活跃带动了文化的兴盛。明清时期江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之对应的便是江浙一带状元的?井喷式?出现。

图/反应北宋商业发达的《清明上河图》

其次,人才的培养以当地教育为前提,教育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决定了状元的数量。以书院教育最为发达的宋朝为例。东南地区的私学竟然占到了全国的70%~80%,县学普及率超过90%的均在南方。久而久之,众多的书院积淀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南方的社会氛围产生重大影响。

图/岳麓书院

最后,政治对状元的诞生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唐代河北地区共有状元十余位,到宋朝却空无一人。

抛开经济因素,北宋时期河北处于宋辽军事对峙的前线,战乱频繁,与唐代富庶稳定的局面截然不同。百姓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状元出现的几率必然会大大降低。

此外,国都的高级官吏大多为文化精英,众多国家文化机构同样分布于此,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氛围无疑是状元的?催化剂?。唐代东西两京状元就占据了全国的近十分之一。

如今,科举早已没落,王朝成为历史,但它们为后世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仍然深刻影响影响着我们,?状元情结?也会一直留存在中国人的心中。

文章标签: # 状元 # 江苏 # 刘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