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2017年浙江省文科状元,浙江高考2017年状元

tamo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1.1984年高考数学最高分2.历年各地高考状元分数是多少3.2017各地高考状元具体成绩是多少?4.[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5.浙江历届高考文理科状元?6.对话浙江4位高考状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一、2021年浙江高考状元是谁 2021年浙江高考状元暂未公布,我会持续关注并及时更新。 二、2020年浙江高考状元是谁 浙江省2020年高考状元虞子杨出自

1.1984年高考数学最高分

2.历年各地高考状元分数是多少

3.2017各地高考状元具体成绩是多少?

4.[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5.浙江历届高考文理科状元?

6.对话浙江4位高考状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2017年浙江省文科状元,浙江高考2017年状元

一、2021年浙江高考状元是谁

2021年浙江高考状元暂未公布,我会持续关注并及时更新。

二、2020年浙江高考状元是谁

浙江省2020年高考状元虞子杨出自温州中学,总分721分:全省前10名当中,温州中学三名学霸勇夺1、4、8名,宁波学子也表现极为出色,全省前10名,拿下了4个,其中镇中系牛娃拿到了全省第3、6、10名,宁海中学学霸拿下了全省第9名。淳安中学学霸拿下全省第2名,绍兴鲁迅中学学霸拿下第5名、富阳中学学霸拿下了第7名。

三、浙江高考状元是谁

据了解,浙江省宁波镇海中学再一次创造历史,蛟川书院高三(2)班徐嘉骜以总分720分,语文131、数学147、外语142、物理100、化学100、生物100,拿到全省最高分。

这所学校可不一般,在公布的浙江省高考前十名中,其中镇海中学就独占8人。

而且据镇海中学学校方面介绍,浙江省高考的1、3、5、9、10这前十名中的5个名次还来自同一个班级。

四、2018年浙江高考状元是谁

瑞安张楚衣718分,浙江高考分第一名刚刚,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8年新高考各段分数线。几分钟后,各地的高分好消息已经陆续传来。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2018届毕业生张楚衣同学,以718分的优异成绩荣膺浙江省高考分第一名。湖中长兴中学的胥嘉政同学考出711分的高分,位居全省第三。

;

1984年高考数学最高分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可一日不学习,否则,就如居无竹食无肉。他们是成绩排名中的佼佼者,受无数同学敬仰膜拜,并感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积极践行者——“学霸”。

在网络释义中,“学霸”指专注于学习、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分数很高的学生。而根据媒体对那些出现在大众眼中的“学霸”的报道,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学习勤奋和成绩优异,还具备一些其他非同常人的特质。

在本文中,我们整理了关于学霸的5个非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学霸,但每一条都与学霸保持“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中,有些可被他人复制并发扬光大,有些则不宜模仿以免身心受伤。

特征1:学习:

不要以为“学霸”只代表单纯的“学习机器”,或是他们只会心无旁骛地追求高分。事实上,很多时候“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缘于他们能够乐在其中。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7所美国名校录取的武汉大学毕业生李当娜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学习的“学霸姐”。高中时成绩并不拔尖的李当娜在大学专业课程里找到了兴趣所在,只要是老师课上推荐的参考书,她全部找来看;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好奇心会驱使她钻研到底。也因此,享受学习过程的李当娜从未认为当“学霸”是一件苦差事。

链接:动物也疯狂

2012年底,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活跃着的“学霸狗”在网上一炮而红。据传言,这只身高0.3米的小家伙最喜欢出现在概率论和英语(精品课)课堂上,在校内外赢得了不少粉丝的青睐,曾获得民间评定的电子科技大学“最佳人气奖”和“学风建设奖”。不同于“学霸狗”对理工类课程的执著,“北大蹭课猫”则更偏爱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这只黄白条纹的猫咪多年来旁若无人地“蹭听”北大各门课程,浑身散发出浓浓的“学术气息”,深受师生喜爱。

特征2:伤心人

2013年高考(精品课)成绩出炉,武汉理科高考状元黄翌青的人人网状态——“得到了全市的美誉,却得不到你的驻足”——引来无数网友围观转发。同时,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张韵凝将自己455天单恋无果的故事写成一篇超长博文发表在人人网上。这些“考场得意,情场失意”的故事不禁让网友联想,或许“情伤”是学霸的一剂“强心针”?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于斐斐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大学四年基本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然而事实上,和不少大学生一样,于斐斐在刚入校时情感受挫。与其他就此在游戏中荒废大学生活的同学不同,她选择了奋发学习。面对“学霸”称呼,于斐斐淡定地说,自己只是拒绝了迷失,做了学习的主人。

特征3:计划癖

对“学霸”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看似无限的学习任务,强大的计划能力不可或缺。清华大学著名的“学霸姐妹花”之一的马冬晗便是这样一个制订计划的高手。

当网络上爆出马冬晗的学习时间表时,那密密麻麻的计划安排让众网友大跌眼镜,不禁惊叹“比国家***还忙”!这张堪称“神器”的时间计划表将马“学霸”一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分钟。

从早晨6点起床到凌晨1点睡觉,“自习大物(大学物理实验)”“微积分”“背单词”“开班会”等各项任务都在这张时间表里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的习惯,她从大一下学期一直坚持到大四毕业,积累的计划表已有厚厚一摞。用马“学霸”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这样看来,计划表或许是“学霸”彪悍人生的必备法宝。

特征4:强迫症

马冬晗曾坦言,自己有很明显的强迫症症状。但是,用她的话说,“有些时候,有强迫症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不难发现,许多令人仰望的“学霸”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强迫症症状,如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容不得分分秒秒的时间浪费,完不成的学习任务要加班加点甚至熬夜去完成,等等。

其中,不乏一些“走火入魔”的“学霸”,修炼出“见题就做”的至高境界。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刘志哲用一本全新的《考研(课程)完形填空模拟试题》占座,岂料一天后再去自习室,这本习题集已被完成了大半。这位不知名的“学霸”用黑笔做了60多页试题,还用红笔进行批改,书中多处讲解内容也都有勾画痕迹。

链接:全民“学霸”时代

“学霸”,不只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少希望成为“学霸”的学生苦于自己有限的自控力,摇摇头说自己“学习的时候总想玩手机”。于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名学生便开发一款名为“我要当学霸”的手机应用。

这款专治“手机依赖症”的应用上线一周即有10万用户下载安装。当用户开启“学霸模式”以后,每次一碰手机,软件便会跳出提醒:“亲,你确定要退出学习吗?”经过几次劝诱仍然坚持玩手机的用户,必须选择“我不是学霸”,然后确定“接受鄙视”才能退出应用。

同时,用户的人人网状态会被自动改为:“对不住大家,我又在学习的时候玩手机了,麻烦看见的每人回复一句‘玩的手机’或‘你个二货成不了学霸’,跪谢!”

特征5:恐惧感

根据美国自由大学专业教学主任马克?德雷珀博士的看法,“学霸”的恐惧感主要源于排名的落后,因为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成绩不理想意味着他们的劳动付诸东流,而且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马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就是一位狂热的学习分子,但有一阵子他总是低垂着头,脸上似乎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他为学业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却始终进不了班里排名的前百分之十。

他说恐惧感一直伴随着他,并觉得同学的聪明程度远超他想象,然后开始为“不够聪明”的自己能够进这所精英大学而感到庆幸。然而在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之后,马克博士开始疯狂地写笔记,并利用睡眠时间来学习,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最后他的成绩终于跻身前列,而那种恐惧感开始被轻松所替代,但他从此一直保有危机意识。

“学霸”到底能在学校起到多大的表率作用呢?也许并不会很明显。在国内,大学生都曾在高考中挤得头破血流,而奋力争取的大学校园生活则意味着多姿多彩的友谊、爱情和体育活动,多数人很难且不愿再回到闷头苦学的日子里。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看到“学霸”成绩所代表的教学成果,也应该看到“非学霸”普遍存在的学习症状。理想的情况是,学校在倡导学生向A+成绩努力的同时,也保证他们无需放弃丰富的个人社交生活。

而此时的学校需要一些担当,它们应该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方法论”,让他们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做到既能玩得开心,也不耽误学业。

历年各地高考状元分数是多少

1984年高考数学最高分118分。1984年理科数学题,号称高考史上最难。总分120分,附加题不算入总分。全国平均分仅有26分。

虽然说1984年的数学试卷堪称史上最难,但是认为这个“难”是相对的,相对于当时的高考教学、高考考纲和学生普遍的数学水平。

在今天一些考生看来,这样的试题并没有特别难,或者说没有难到用“惨案”来形容的程度,因为如今的高中数学内容更广更深了,学生普遍接受的数学训练强度也更大。

高考改革时间表

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

2014年,年底前各省(区、市)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

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2017各地高考状元具体成绩是多少?

?1“高考状元” 一般指中国大陆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考成绩第一名。按照高考分数是否加分分为“裸分状元”与“加分状元”。按照高考分科分为“文科状元”与“理科状元”。

2 ?2015北京:文:699 理:730

?天津:文:684 理:706

?河北:文:682 理:717

?山西:文:627理:686

?内蒙古:文:654理:698

?辽宁:文:666理:709

?吉林:文:661理:708

? 黑龙江:文:661理:708

上海(满分600):文:526理:557

?江苏(满分480):文:418理:425

浙江(满分810):文:745理:760

?安徽:文:689理:708

?福建:文:663理:704

?江西:文:637理:715

?山东:文:681理:731?

河南:文:638理:704

?湖北:文:643理:699

?湖南:文:680理:718

?广东:文:676理:710

?广西:文:672理:721

海南(实行标准分制度):文:894理:900

重庆:文:706理:719

四川:文:681理:689

贵州:文:714理:695

云南:文:698理:725

陕西:文:658理:729

甘肃:文:660理:776

青海:文:650理:709

宁夏:文:682理:691

新疆:文:663理:710

?西藏:文:676理:710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在高考中,有这样一群人,永远排在前列,除了打败别人,也时常超越自己,他们样样精通,不仅爱学习,竟然课余生活也非常丰富。这些人,就是高考状元!

北京

北京二中高三九班熊轩昂以总分690分的成绩位居北京市文科第一。他的班主任告诉北青报记者,熊轩昂一直是班里很优秀的同学,成绩领先,但熊轩昂是那种学有余力的孩子,对自己认识非常清醒。喜欢运动,打篮球。沟通能力也特别强。

2017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705分,来自北京八中,李宇轩是八中素质班首届毕业生。

贵州

6月23日凌晨,贵州高考成绩放榜,高分考生在第一时间"出炉":贵阳一中李旭杨、查致远以700分的优异成绩并列全省理科总分、考分第一名。

都匀一中刘昱旻以裸分700、总分720位居全省文科第一名。

具体考分情况为

李旭阳语文132分、数学147分、外语143分、综合278分,总分700分;

查致远语文133分、数学137分、外语145分、综合285分,总分700分。

此外,高分考生还有贵阳一中文科考生陈竞立,698分;理科考生中,贵阳一中周子凯、袁菁青,以及思南中学的姚洋,盘县一中的李丁丁,分别都取得695分。

李旭杨(语文132分、数学147分、外语143分、综合278分,总分700分)

查致远(语文133分、数学137分、外语145分、综合285分,总分700分)刘昱旻(裸分700、总分720,全省文科第一名)

江西

江西高考成绩放榜,2017江西高考状元出炉:临川一中的刘浩捷以总分700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省理科总分第一名。

四川

2017高考成绩已经陆续出炉了,四川高考状元公布,四川文科状元涂涴童拿下了,她以668分的成绩夺得桂冠。另外黎雨佳的理科成绩也是罕见的高分720。

湖北

今天凌晨,高考成绩终于放榜了,随州一中的肖雨同学,以700分的高分成为湖北省理科状元;襄阳五中的范筱雨同学,以683分的高分成为湖北省文科状元。

甘肃

理科状元出了“双黄蛋”:来自兰州一中、师大附中;文科状元也出自师大附中.

2017年甘肃高考理工最高分691分,文史最高分654分。

据悉,今年有两位学子高中理科“状元”,一名是肖智文,691分,来自兰州一中;

另一名是田野,也是691分,来自西北师大附中。

文科第一名654分,同样,来自西北师大附中。

2017高考文科状元:熊诗楠

浙江历届高考文理科状元?

前言:

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两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问题,辩证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总体看来,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误报”志愿事件,但是,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2017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全国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轮高考改革实验结束:理想很丰满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实行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7选3),上海是3+(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

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浙江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

新高考不仅有“3+3”科目改革,还有要求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录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现实很骨感: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学生自由选科变味“套餐制”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这是理论上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但是,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其次,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选学校只图虚名,选科目只求高分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来自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比去年减少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其中文科9.95万,理科16.91万,也就是说,选择理科综合的学生占63%。上述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实行新高考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专业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专业。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仍然关心分数,文理分科更明显、更提前

今年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这名状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因此,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最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现实差距为何如此大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但是,最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浙江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最后录取做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所有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1)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因此,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3)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以上转自网帖。

下面补充说明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的意义,来自知乎@神采洋

链接: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皮皮说

从理想到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长长的路,尤其是当这个理想牵连的人足够多的时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喷在骂,因为涉及到他们(老师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网上的资讯文章大部分重点关注改变,因为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

作为关注教育并参与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实施的影响。改革方案不够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改革不够体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国家永远不会进步。当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当落实着眼于逐步完善,当我们放下抱怨和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进步。我们看到,关于走班排课,选专业等问题,有的公司已经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课表,人工智能评测学科和兴趣进行招生专业介绍和推荐等。

转这两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观望,迷茫,痛骂之后,能够辩证看待,聚焦问题,为改革的完善努力。说到底,很多社会变革对于弱者的意义大于强者,因为改变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变强。

对话浙江4位高考状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2000年浙江高考状元省高考文科第一名郑静诸暨中学632分2001年浙江高考状元省高考文科状元徐舒扬嵊州一中656分2002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朱萝伊宁波市象山中学684分2003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陈杭霞浦江中学661分2004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周之悦海宁宏达学校682分2005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徐语婧衢州二中666分2006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陈雄超舟山中学678分2007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求芝蓉新昌中学644分2008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申屠李融杭州高级中学654分2009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沈凌波绍兴鲁迅中学709分2010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钟隽仪海盐元济高级中学725分浙江2011年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杭二中,王子君,687分;舟山中学,朱娴静,687分。2012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杨纯子长兴中学733分2013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施丹旖海宁宏达高中731分2014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龙麒伊镇海中学745分2015年浙江高考状元省文科第一名严丹华镇海中学745分

浙江省理科状元(并列)张琛:上课比别人听得仔细,初中就选定清华

 骄点:语文134分,数学145分,英语143分,理综277分,总分699分(满分750分) 毕业学校:湖州中学 上榜感言:感到意外,高中从未拿第一。

 记者印象:电话采访张琛,对方一男一女两个声音抢着说,以至于记者分不清这个理科状元究竟是男是女。一追问,对方女生清朗一笑:“张琛是我呀,看我爸猴急的,他太兴奋了!”

 张琛的老爸从事科研工作,妈妈是小儿科医生,平时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可是昨天上午9点,他们接到清华大学打来的报喜电话,这一家子就乱套了。屋子里被各路记者团团围住,老爸成了女儿的代言人。

 张琛是中午12点从学校回家才知道的,四面八方向同学一打听,惊讶胜过高兴。她对记者连连说:“我在高中年级排名前5名,从未考过第一;排名第一的孙昶同学本次高考比我仅仅差1分。”

 自己夺冠的心情没说上几句,张琛话锋一转,向记者报出一大串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想要感谢的恩师。“他们是我成长的阶梯,缺一档都无法托起今天的张琛。”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记者看到了张琛的成长经历:从一个内向的脆弱的偏文的女孩,变成一个“语文成绩好,数学和理综也不差,各学科综合能力强,性格开朗更自信”的尖子生。

 张琛形容自己“有两个脑袋管两种思路,互不干扰。放的时候奔进奔出忙班级杂务;收的时候一头沉入书本忘记一切。”她说“我决不会一门心思读书,喜欢听音乐,用《神秘园》给自己放松;看书很杂,历史、考古、小说都看;看电视选择探索发现、时政、访谈类节目;不喜欢选秀;追星只追刘翔,敬仰他的拼搏自信。”

 记者问张琛会选哪所高校,她不假思索地说:“清华大学建筑系,这是我初中时就埋下的火种!”

 学习秘籍:张琛坦言自己获胜的秘诀是:“上课的时候比别人听得仔细。”她做的题基本都在老师布置的范围内,只有一套课外书《5年高考3年模拟》,她做了两轮,第一轮“吃统货”,一题题看过去,把各科知识系统地复习了一遍;第二轮“啃骨头”,只看有疑问的自己弄不懂的题。“方法对路,少走弯路!”

 浙江省理科状元(并列)暨杭州市理科状元李清扬:考不好是很正常的,考好是很意外的

 骄点:语文126分,数学144分,英语145分,理综284分,总分699分(满分750分) 毕业学校:杭州学军中学 上榜感言:我的心态很好

 记者印象:昨天下午4点,李清扬和父亲李长平一起出现在众多记者面前。长得娇小玲珑的她,一直乖巧地配合着记者的闪光灯,露出可爱的笑脸。

 李清扬,因为性格开朗、活泼,学校老师都很喜欢她。

 高考之前,语文老师蒋平跟她开玩笑说:“风清扬(武侠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有独孤九剑,你(李清扬)高考的时候,一定也要亮出自己的剑。”

 李清扬笑着回答:“考不好是很正常的,考好是很意外的。”她就是这样以最放松的心态来迎接今年的高考。

 进入高三学年,李清扬的学习状态一直在上升。从年级的前15名,上升到年级前10名,而在最后一次杭州市统一的模考中,她拿到全校第一,杭州第二。

 心理素质如此稳定,学校老师事先就料到李清扬一定能够在高考中拿高分。

 高考前,父亲李长平跟女儿开玩笑说:“你拿不到省状元,就拿个市状元;拿不到市状元,就拿个学校状元;拿不到学校状元,就拿个女生状元。”

 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宁杰远很喜欢李清扬,在高考之前常给她父亲发手机短信:“李清扬一定能拿高分。”这种鼓励,一直激励李清扬以的状态迎考。

 李清扬很崇拜他的父亲李长平,他是国内收藏明清紫砂的专家。去年4月,她利用寒假为父亲的新书《明清紫砂珍赏》设计封面、较对文字,该书由西泠印社出版,父女俩合作得非常愉快。

 “女儿很尊重我,我也很愿意听她的倾诉。她大学想选择金融类的专业,我会尊重她。”父亲李长平站在女儿身边,气定神闲。

 李清扬对众多记者的提问是有问必答。她喜欢金融专业,目前还不崇拜巴菲特,但是喜欢曾子墨。她喜欢听歌和K歌,最喜欢蔡依琳唱的《马德里不思议》。今年暑假的新打算是学弹吉他。

 最令记者开心的是,采访结束时李清扬画了一幅可爱的自画像送给我,画上的女孩“笑弯了嘴”。

 浙江省文科状元求芝蓉:怎么只有644分比自己估分要低。

 骄点:语文129分,数学144分,英语133分,文科综合238(300分),总分644分(满分750分) 毕业学校:绍兴新昌中学

 上榜感言:一觉醒来满眼都是记者,居然变成公众人物了! 记者印象:昨天早上9点30分,求芝蓉接到清华大学老师的电话,吓了一大跳!

 “我怎么只考640多分?”她自己估分668,前一天晚上她在网上拼命查分数,一边查一边还担心,万一考640多怎么办?

 第二跳吓得更厉害,644居然就是状元!“我从来没拿过第一!”她比较习惯听到“第十名”。“高中三年只考过年级第三名,一般都在第十名左右。”高考结束后,她也对爸爸说,自己有可能进全省前十名。她的班主任杨慧瑛老师笑着说,这次高考是求芝蓉三年来考得的一次,“她是一个考好后主动打电话给老师说我考得不错的学生!”

 面对女儿的好成绩,求芝蓉爸爸却平静地说:“没啥好激动的,正常!”“反正能考上北大就行,状元不状元的没多大关系!”

 昨天中午,求芝蓉已经和北大老师会面,说好去读北大元培班了。

 求爸爸说他们家里条件中等偏下,他因为身体原因已早早内退,求芝蓉体质也不太好,“学校人多,空气不好,时常会头疼脑热。”所以现在他对女儿的希望就是“顺其自然,身体好才是最重要!”

 学习秘籍:我做作业很快,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了,所以就拼命赶着快点做;老师总说我反应快,那也是习惯。因为小时候我是班干部,别人回答不出的问题我就得回答,所以在课堂上就“随时准备着”!

 班主任发言:求芝蓉有两个特点,一是聪明、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别人还在思考,她已经说出答案了;做作业,别人做到一半,她已经做完了,同桌都很有压力。二是知识面广,喜欢看书,看得很杂,老师的知识都比不上她。此外,她的个性很开朗,这很重要。通常优秀的学生一要基础扎实,二要心理素质过硬。往往豁达、开朗的人在考场上发挥更出色。

 杭州市文科状元李:竟然翻烂了一套教科书“,文科王子”异军突起

 骄点:语文130分,数学135分,英语136分,理综240分,总分641分(满分750分)

 毕业学校:杭州第二中学 上榜感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记者印象:昨天下午,记者赶到杭州市文科状元李竟然家,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要不是一早清华招生老师给他来电,他还不知道自己拿了文科杭州第一、全省第二的好成绩。

 尽管还没想好上清华、北大还是提前批的香港大学,但他已经确定了自己学习的方向:管理、金融类。

 这几天,他每天都要到浙江图书馆与外教一对一练习英语对话:“不管今后学什么,英语都是必备工具。”

 在理科高手云集的杭州市第二中学,在女生云集的一个文科班,这个清秀的男生异军突起,成为杭二中近10年来首位杭州市文科状元。而按照他自己的预计,进入全省前50名,便已是正常发挥。

 从高一开始就被同学们戏称为“文科王子”的李竟然,其实早在初中就把文科作为自己的志向,“喜欢历史、地理”,他如是描述理由:“我从初中开始,就喜欢到图书馆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尤其喜欢中国近代史。”

 学习秘籍:在李竟然看来,文科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基础知识的提炼和知识网络的整理。他从高一开始,便向学长借了一整套教科书提前学习,“我翻烂了一套教科书,现在用的,是第2套。”

 把书翻烂的背后,则是李竟然对知识的梳理。“记忆是基础,有的人热衷于题海战,但我更喜欢进行考前总结。高三,我几乎没做额外的练习,只是把近5年的高考题做了一次。”

 他从书房里翻出一张写满字的A4纸,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最常做的,就是画知识图,把所有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分类,制作成表,对照复习,“这样的图,我画了很多;包括地图。现在,如果你让我画出中国各个朝代的地图,我也行!”

 班主任发言:邵老师说,这个“王子”是在高三才开始冒尖儿的:“高二时,他的成绩一般是班里前10名,从来没拿过第一,每次晚自习,人家在做题,他都在进行学科内容的整理、归纳、总结;可是到了高三,每次月考,他基本上都是第一。”

文章标签: # 高考 # 学生 #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