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历史怎么出题,高考历史提取信息题

tamoadmin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2.求十道高考历史原题 附上参考答案最好有解析(一道10分)3.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4.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5.复习指南:高考历史简释题常见的几种类型麻烦告诉我6.如何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有一类主观题型名为“简释题”,它要求学生用简短精练的语句对与史实有关的文字、、表格等材料进行注疏、辨伪、概述、阐释乃至评价。简释题是改错、名词

1.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2.求十道高考历史原题 附上参考答案最好有解析(一道10分)

3.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

4.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5.复习指南:高考历史简释题常见的几种类型麻烦告诉我

6.如何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高考历史怎么出题,高考历史提取信息题

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有一类主观题型名为“简释题”,它要求学生用简短精练的语句对与史实有关的文字、、表格等材料进行注疏、辨伪、概述、阐释乃至评价。简释题是改错、名词解释、列举、简答、识图等传统题型在史料运用基础上的新发展。近年来,小型材料诠释题的广泛运用,使简释题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实践证明,简释题以“小”“巧”“活”“实”的特点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原有的考查记忆水平的效度,而且也能够考查曾被人认为不可能考查到的的较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基于此,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的简释题,不仅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而且得到了教育测量专家的肯定,被称为具有“海派特色”,成为历史学科学业评价领域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本文就简释题的呈现形式、提问角度及考查功能等方面的特征作一阐述。

一、题型模式的“小”与“巧”

简释题的基本模式由材料情境和设问构成。“材料情境”是被释主体,解决“释”的对象问题。设问是问题要求,解决“释”的方式、角度和范围问题。简释题的总体模式或特征是“小”而“巧”。

(一)简释题在形式上保留了“简”与“小”的特征

“简”是指作答方式的简明扼要(每题分值一般在6分左右),这与已往的名词解释、简答题、列举题、改错题等一脉相承,但是,后四者往往着眼于“记”,即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回忆和直接复现。与此不同,简释题着眼于“释”,即引进新的材料和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小”不仅意味着材料的短小,而且也意味着提问角度的“小切口”,与材料分析论证题的大量铺陈性材料及大跨度相区别,短小的材料使学习者不仅减少因面对大量材料、阅读费时又难以把握命题主旨而产生的心理恐慌,而且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与材料中的事实或见解展开对话。

(二)简释题在设问上体现了“活”与“巧”的特征

“活”意味着在一个知识点上做深做活,渗透高层次、多方面的应用能力与思维技能。“巧”意味着在提问的角度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直接情境即由史料而问题,间接情境则是对材料进行编辑处理,以便于引出问题。不管情境直接与否,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解读材料,判断正误,作出辨析、概括、阐释或者论证。近年来,简释题除了常见的文字性材料注释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主要有汲取文物信息、深入解读图表、多元人文理解、史实观点互融与历史课题研究等,现举例说明如下。

1. 汲取文物信息。这类题目是以文物等第一手史料为直接情境,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提取其中隐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或深层信息)。其功能在于促使学生联系具体的历史时代或社会环境加以解答,并体会历史知识的证据性——史料是历史认识的证据或中介。

2. 深入解读图表。地图、柱形图、曲线图、饼图、统计表等是历史学习的常用工具,对图表的解读也是历史科考查的传统做法。解读图表不仅反映了历史科与地理、数学等科的交汇,也包含了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3. 多元人文理解。历史学习可以从同一材料中提取不同的有效信息,也可从同一事实中得出不同的理解。在确认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不同理解的考查既是对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的引导,也是历史学科人文襟怀的彰显。

4. 史实观点互融。在历史学习中,材料、事实、观点,许多情况下这三者交融在一起,这时就需要学习者汲取信息,分清事实,辨明观点,将历史事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具体分析。史实与观点交融的情境最有利于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维。

与直接性的、回忆性的题型不同,简释题需要学生在掌握史实的前提下切入材料及情境,提取信息,辨析观点,甚至作出假设或论证。与大规模的材料分析论证题不同,简释题虽然形式短小,但不脱离历史学习的原理,其旨趣是创设多样的情境(如,前述例子中的文物观察、表格分析、多元理解、观点辩论、历史研究),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历史思维。可见,简释题尽管“小巧”,却小中见大,活泼灵动,蕴含着丰富的开发价值和鲜活的生命力。

二、考查功能的“全”与“实”

有了上述例证,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简释题的考查功能。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里的内容指的是考查目标或功能。简释题尽管“小”“巧”,但不失对分析概括、论证评价等高层次能力加以考查。相反,作答方式的“释”保证了简释题的考查目标既“全”又“实”。

如果将考查目标大致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那么,所谓“全”,是指试题在考查知识与能力范围上的全面性。首先,简释题保留了名词解释、简答、列举等题型在知识覆盖面上的广泛性。其次,简释题不仅能考查列举题等原有的记忆目标,而且能有效地考查理解目标和应用目标。上述例证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所谓“实”,是指考查功能落实的有效性。就记忆目标而言,凭借广泛地运用材料和灵活地设计问题,简释题能够避免机械性记忆(直接复现教材知识的记忆),从而转向理解性记忆(需要在理解教材内容层次脉络基础上完成的记忆)和结构性框架记忆(需要概括出同一类型知识在教材不同章节中的表现,形成框架体系的记忆),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就理解目标而言,简释题能够摆脱平面化解释,走向宽泛、深刻、多元的历史理解。就应用目标而言,能够避免机械搬用结论,而注重学科技能和思维方法运用。

总之,简释题的情境与设问小巧灵活,作答内容简洁明了。在测量功能上,能兼顾命题的史学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简释题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历史学科教育测量发展之必然,也代表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唯此才能正确发挥其社会功能,学以致用,简释题的出现集中反映了这一要求。

第二,体现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简释题形式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和学生的探究心理,甚至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较之于其他题型更易于被中学生接受,有较好的教育后效。

第三,体现了考试改革的内在要求。考试改革一直在探索和锤炼效度好、信度高、答题方式简捷、易于评分操作的题型。简释题脱胎于传统题型,在实施过程中,较好地克服了客观性试题难以测量学生文字表述能力、逻辑论证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缺点,又具备了大型主观性试题知识覆盖面大、评分信度高的优点,符合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的方向。

第四,体现了命题技术的不断提高。简释题的能力考查层次从低到高,能力考查目标从易到难,作答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反映了命题理论和技术正在不断丰富与提高。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首先呈现“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项神技。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

这9大技巧其实反映了高考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是高度关注历史问题的时空定位的,历史高考是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概念和体系结构的,历史学科高考特别关注学生历史思维逻辑的培养的。

求十道高考历史原题 附上参考答案最好有解析(一道10分)

历史是延伸的,是 文化 的传承,积累和扩展,也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那么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呢?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技巧一:审题

①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游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②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a.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 句子 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

b.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得有效信息的捷径。

c.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技巧二:找联系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①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连接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④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1997年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可避免大的失误。

技巧三:答题

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a.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都有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b.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则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创新能力。因此,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C.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所引用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带有封建史学界和资产阶级史学界落后史学观点的色彩。必须按照正确的观点对史料进行辨析。

如何有效学好历史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

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 方法 ,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寻找一种 记忆方法 。例如我们在学习“战国七雄”时,要记住七个诸侯国的位置,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套这样的口诀:“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就不会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上面的这座可以畅通无阻的桥。

学好历史的方法

1、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时候,历史知识点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依靠硬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独阅读书上的文字,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了这些历史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绘画,以及改编的 故事 来理解。

2、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如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 历史考试答题技巧主观题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方法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

★ 高中历史选择题技巧和方法

★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

★ 高考历史选择题丢分的原因与答题思路

★ 高中历史选择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牧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

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

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2)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着什么?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适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

4)你能从传国玺流转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得关注的主题。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及其特点,

意在考查考生根据题干提取历史信息、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第(1)问特点可从皇帝地位、处事系统(内外)、中央集权及其它言之有理

且契合材料史实角度进行概括,看分答点防止漏答失分。第(2)问围绕御玺象征着帝权、

正统等角度概括。第(3)问太宗重新刻玺的原因可从巩固统治、加强皇权、御玺数过多等

角度概括;制度建设根据基础知识作答。第(4)问的特点能够契合材料与史实均可,如国家的

分合、统治合法性的证明、制度创新等角度作答。

答案(1)

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臵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2)

水平1:回答与材料有关联性(2分)

皇帝权力

正统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无关联或与史料不符(0分)

(3)

水平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4分)

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

御玺数量过多,不再正宗;需要重建皇帝权力的象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无关联或与史料不符(0分)

(4)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炼出相关的主题(4分)

国家的分与合

政治体制创新

政权合法性问题

水平2:仅能根据材料进行叙述(1分)

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创新发展的特点,如唐重刻国玺

你是要大题还是选择题?我有Word版你要么?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开放性思路探讨(形成观点的两种形式)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2011、2012、2013)

A、“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B、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2、独立地提出观点(2010、2014)C、“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两种可能:

1→ 从材料中归纳观点,如2011、2012和2013的41题

2→ 独立地提出观点,如2010和2014的41题

三种变化

1、设问关键词的变化(“评”和“说明”都已用了两年,今年?)

2、层级考查目标的变化(三个层级目标都有涉及,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备考)

3、层级目标下考查角度的变化

(就上面的第二种可能,后面列举4个角度:编写目录;重构历史;再认历史;鉴别历史)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改造题)

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从材料中归纳两个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命题思路:1、模拟2013年41题,考查层级目标1,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时政和学术热点“一带一路”。

例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198271.9℅,其中包产到户的占67℅.

3、1986.10,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

4、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5、1994年,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15—20年内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

6、 1995门,财政花了不少钱,物价也平抑不下去,既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保护不了城镇居民的利益。

7、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莎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8、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200家。

9、2001面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活跃了整个城市经济。

10、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2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请选取上表中至少三条信息,概括出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阐释

命题思路:1、模拟2011和2012的41题,考查层级目标2,即“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学术热点“改革与全球化”。

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编写目录)

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何做“世界史”)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关注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历史。 以上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却对历史进行横向的观察,表达横向的因果关系,强调横向的关系与互动,所以它在对历史进行诠释时往往以横向素材为依据,这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点。 -----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复习指南:高考历史简释题常见的几种类型麻烦告诉我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1998年第46题“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就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如何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目前,若从考查的功能和角度来区分,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汲取文物信息 这一类题目如2003年上海卷的第28题: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略),回答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解题思路:从题文的陈述看,题目文字很简要,提示语减少,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此外设问角度也未提明确要求。这就一方面造成了解答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解答者拓宽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建议仔细观察图像,充分提取信息,由表及里解析,反映本质特征。此外,从评分答案看,设置了“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两类高低要求不同的标准。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导向。 相关题型:2002年上海卷第28题。 注释诗文含意 文史不分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学传统。中国古代的诗词、文献中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从古典诗词中取材拟题是发掘文化遗产、熏陶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例如2002年上海卷第29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连昌宫词(节录)唐元稹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1)诗中的“开元”是__________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妃子”是指__________。 (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解题思路:第(1)问的难度不大,综合“开元(皇帝)”、“姚宋”、“妃子”和“禄山”等五位历史人物的活动,就不难判断开元末期朝政腐败的原因是玄宗追求享乐,懈怠政事,最终导致动乱。 相关题型:2003年上海卷第29题。 多元人文理解 历史试卷的答案以往绝大多数都是缺乏统一标准,从而偏向培养学生的同一性思维。 近年来,引导多元取值,鼓励求异思维的试题逐步出台。 如2002年上海卷的第31题: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问题:(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解题思路:这一类题目的特色是表面上看来三个设问项三者选一,实际上是选一带二,要求全面论证。这种开放和集中相结合的提问形式,既让命题者有全面考查的机会,又让答题者有发挥的余地。选答“改革”说,要突出自上而下的途径;选答“革命”说,应凸现武装夺权的手段;选答“中兴”说,可说明新陈代谢的现象。 分析情景缘由 这是简释题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此类题目以史事为铺垫,以直接引语为材料,要求围绕某一历史情景,对题中的设问做出解释或评价。 例如2002年上海卷第30题: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问题:(1)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2)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3)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解题思路:一般来说,这一类题目的前几问大多是就事论事,不难解答,最后一问,要求说明缘由,才是关键所在。由此可见,理解引语的含意,明确设问要求,揭示史事背景,分析发生缘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解答本题,一要回忆拿破仑对外战争到过意大利的有关史实。二要辩证地应用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理论来分析问题。 有时,此类题目的引文来自第一手材料,采用隐性文字表达,题意需经提炼概括。这就对审题和解题提出了较高的诠释和归纳能力。 相关题型:2001年上海卷第33题。 史实观点互融 列举题原是一种传统的题型,往往用来列举史事、概括特点等。经过命题者的改造,列举题被用来以史实映证观点,由观点解释现象,史实与观点双向互融,旧题型突出新创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2题。 深入解读图表 定量分析是学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考查学生处理数据、分析各类统计表格的能力是近年来上海卷的“保留节目”。一般来说,数据分析题偏重于经济史,考查的要求往往有两个方面。其一,要求看出数据变化的轨迹,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属于“是什么”的范畴;其二,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属于“为什么”的范畴,这是重心所在。 图表解析题中的定量分析若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宽广的视角和更全面的分析手段,当然也增加了解题的难度。 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3题和2001年上海卷第32题。 相关文章: ·开源清流引渠--历史高考复习冲刺的三要诀·解读高考历史大纲:记忆 理解 应用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下题为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二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语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概述其基本思想。(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文章标签: # 材料 # 历史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