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永川区高考状元,永川中学高考状元

tamo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1.“三高家庭”阻碍孩子心理发育,是哪三高呢?你是这样的父母吗?理科状元:刘昶,南开中学校,714分文科状元:王雅梦,巴蜀中学校,686分2019年部分地区高考状元:河南:文科状元:高涛633分;理科状元:鲁方裕702分;河北:文科状元:郜楚煊689分;理科状元:王昊717分;山西:文科状元:宋笑谊655分;理科状元:罗家琪695分;江西:文科状元:邱瑞昆671分;理科状元:高云浩703分;湖北:

1.“三高家庭”阻碍孩子心理发育,是哪三高呢?你是这样的父母吗?

永川区高考状元,永川中学高考状元

理科状元:刘昶,南开中学校,714分

文科状元:王雅梦,巴蜀中学校,686分

2019年部分地区高考状元:

河南:文科状元:高涛633分;理科状元:鲁方裕702分;

河北:文科状元:郜楚煊689分;理科状元:王昊717分;

山西:文科状元:宋笑谊655分;理科状元:罗家琪695分;

江西:文科状元:邱瑞昆671分;理科状元:高云浩703分;

湖北:文科状元:刘雨桐676分;理科状元:常书杰712分;

湖南:文科状元:雅礼中学681分;理科状元:常德一中702分

安徽:文科状元:刘鑫681分;理科:王杜宸710分;

北京:文科状元:胡天惠689分;理科状元:黄子晴724分;

上海:文理合并:孙沁怡636分;

浙江:文理合并:徐嘉骜720分;

江苏:文科状元:420分;理科:郭宇涵436分、李心晔436分;

“三高家庭”阻碍孩子心理发育,是哪三高呢?你是这样的父母吗?

题主是否想询问“2023年重庆高考状元是谁”?张瑞珈,刘楠枫。

1、理科状元是张瑞珈,来自南开中学,总分为719分,语文140分,数学146分,英语142分,理综291分。

2、文科状元是刘楠枫,来自巴蜀中学,总分为704分,语文129分,数学150分满分,英语146分,文综279分。

父母对孩子“高期待、高要求、高度关注”,这样的家庭就是“三高家庭”。 “三高家庭”下成长起来的不一定是具备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的孩子,而可能只是在高压力之下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要知道,在教育上操之过急,只会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并为此付出很多努力和关注,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于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天赋高、聪明、各方面都比别人优秀。高期望之下,父母们必然就会对孩子有“高要求”。每到周末,并没有多少父母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游玩、放松,而是急匆匆地把孩子领到各种培训学校,去学习钢琴、书法、绘画。另外,父母往往还会对孩子“高度关注”。学习方面,他们关注孩子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期望、满足了自己的要求;生活方面,他们关注每一个细节,只要发现孩子所做的不利于学习,就加以干涉,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脚步……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并不鲜见,但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有人曾这样问过2012年重庆永川区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学子周倩的父母:“如果你们也像大多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那样,给周倩量身定制一个‘北大清华成长路线图’并‘按图索骥’的话,周倩会考上清华大学吗?”周倩的父亲周曾奇的回答是:“根本不可能。”他说,不要对孩子要求太多,健康、善良、快乐比北大、清华更重要。

也有人研究过一些孩子,他们从小在父母的“高要求”之下,很努力地达到父母的目标,因此很小就成为大家眼里的“神童”“小天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所给压力的增大,他们往往由“人尖子”慢慢滑到了普通人的水平。部分“神童”虽然还保有优秀的成绩,但只会“埋头苦读”,适应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式生活,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无法与他人交流,甚至顶着“高分低能”的“头衔”,连一份普通的工作也难以找到……

这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说明,“三高家庭”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只能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相反,要想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就,就不能给孩子制造压力,也不要对孩子过多关注,应给他一个轻松的氛围,让他自由发挥。

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家人奔波数日找到他之后,忍不住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的回答令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不管我多么努力,在妈妈眼里我都是一个失败的孩子。她对我永远不满意。 ”如此悲观的想法竟然深深地埋藏在孩子的心里,并且在这种压力下做出了离家出走的极端行为,可想而知,他的妈妈平时给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通过调查,大家才逐渐子解了这位妈妈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妈妈是一位高校教授,平时工作很忙,但对孩子的要求和管理却一点都不放松。她将“青出于蓝”四个字写在孩子的书桌前,不断用此期待来鞭策孩子。她对孩子的要求是,每天必须完成作业、复习、预习三件事,否则不准睡觉;每次考试必须取得年级前三名,一次拿不到就要写检讨、写保证书;在上初中以前必须有自己的“两技之长”——学好钢琴和绘画。孩子说,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真正的“星期天”是什么滋味,永远都处在不断的学习、被监督和检查的循环中。于是,逐渐产生了想摆脱这种“牢笼”的想法,到外面过几天“自由”的生活……

如今,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处在高压之下以及不快乐的气氛之中,甚至部分孩子有抑郁的倾向,这当然不是父母们的初衷,却实在是受了父母“高压政策”的影响。曾经有位高中辅导老师把美国心理学家、“正向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忧郁量表”给全校学生做,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处在忧郁症边缘。忧郁症的特征之一是沮丧,在困境面前无能为力时,自信心就会崩溃。这不正是父母们将孩子的目标设立得过高的直接后果吗?

可见,父母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高愿景强加在孩子身上,这除了会给孩子造成过高的压力、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之外,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任何益处。这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的教育方法,将会给孩子造成多种负面影响:胆怯、自卑、自负、输不起、经不起挫折、交际能力差、眼界狭窄、情绪低落……

还是回到周倩的事例当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周倩的父母并没有强迫她读多少书、上多少课外辅导班,只是尽力给她营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给她自由发展的空间。就连高考的时候,父母也没有想过请两天假陪孩子去考试。他们只是淡淡地对周倩说:“你就当作一次作业。就算考差了,爸爸妈妈也不怪你。你只要努力了就好。”

周倩的父母是愚昧、没有了解到高考的重要性吗? 不是。相反,他们是最聪明的父母,他们说:“陪孩子去、鼓励孩子一定要考好,都只能给孩子制造更多压力。”看到这里,我们也许就会明白,周倩的优秀绝不是偶然,正是她的父母懂得给她一个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她才能放开手脚发挥,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提升。

可见,父母教育孩子,要有一点“欲擒故纵”的智慧,即使内心盼望他成才,嘴上也偏偏要告诉他“不强求,努力就好”。因为孩子也是一个“弹簧”,适度的“压力”,可能使他反弹得很轻松、很高;但如果施压超过了他本身的承受力,那他就无法再强力弹起,久而久之,可能会失去原来的弹性,也就失去了“反弹”到高处的可能。

为父母者,应该懂得给自己的期待松绑,别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也应该懂得为孩子松绑,给孩子一片可供飞翔的天空,让他自由发挥。凡事欲速则不达,过分期待反而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用心浇灌,静静等待,总有一天孩子会交给你一份充满惊喜的答卷。

文章标签: # 孩子 # 父母 # 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