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关于高考的历史,关于高考的历史常识

tamoadmin 2024-07-29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上的高考有没有出现过延期情况?2.高考的来源3.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4.高考历史中涉及到哪些历史学史观5.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1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

1.历史上的高考有没有出现过延期情况?

2.高考的来源

3.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

4.高考历史中涉及到哪些历史学史观

5.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

关于高考的历史,关于高考的历史常识

1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17年冬和1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历史上的高考有没有出现过延期情况?

二轮复习,因为已经有一轮在那里奠定了基础,还要兼顾时间的短促,所以适合搞二级结构法,并配以相应的例题和习题。什么叫二级结构?就是第一级结构乃是教材知识的简单整合,第二级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升华出认识来,提炼出精神灵魂规律来。二级结构共构成一个“知?识”的体系、“史?论”的系统,与试题的设计更为吻合,因此应试的策略性更强。下面举三个例子以便展示。

(一)孙中山

Ⅰ、一级结构:基本史实——一轮复习的成果再现

(1)必修一:领导辛亥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

(2)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3)必修三: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4)选修四:一生的过程:A、改良主义;B、辛亥革命;C、实业道路;D、维护共和;E、伟大转变。

Ⅱ、二级结构:基本认识——二轮复习的升华

(1)孙中山的革命目的是:独立、民主与富强。

(2)孙中山的革命内容是: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全方位变革。

(3)孙中山的革命理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农民平均思想,甚至马克思主义思想混合的产物。

(4)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是: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坚忍不拔精神。

(5)孙中山的革命结果是:基本失败,然后由无产阶级***继承而完成革命任务、或者至今尚未完成。

(6)孙中山的革命遗产是:***的合法性依据之一;两岸实现统一的基础之一。

Ⅲ、例题演示:N+1:若干选择,1个尽量包含二级结构转换要求的大题。

(二)民生问题

Ⅰ、基本史实——一轮复习的成果再现

(一)古代

(1)中国:①显性:孟子民本、唐太宗存百姓思想。②隐性:必修二中重农抑商、均田制、发展水利等;必修三中诸子百家孔子仁礼思想、墨家主张、道家无为思想,明末清初的新民生思想;选修四中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西方:雅典民主政治中维护平民利益的经济政治政策、发展工商业措施;罗马用法制维护民生。

(二)近代

(1)中国:①必修一:抗争史、革命史均有关民生,日本侵略对中国民生的侵犯、先进人物对民生的关切,***的民生理想。②必修二: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实业救国、经济困境、天灾人祸等,社会生活更是民生的直观表现。③必修三:近代思想潮流无不关心民生,并提出一些民生主张,民生主义、土地革命均是显性知识。④选修四:孙中山、的民生主张。⑤选修一:戊戌变法。

(2)西方:①必修一: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因民生而起为民生保障,马克思主义诞生、苏俄革命依然。②必修二: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世界联系(物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经济立法,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西方民生的意义,苏联经济探索的得失。③必修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与民生的关系内容,近代科学与民生,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与民生的关系。④选修三: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人物事迹与民生。⑤选修四:战争对民生的破坏。⑥选修一:近代西方改革与民生。

(三)现代

(1)中国:①必修一:新中国成立为民生提供基础,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保证,改革开放、外交均与民生有关系。②必修二: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在工业、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探索中民生是试金石。③必修三:、、三个代表等都关注民生并有措施,现代文化教育科技与民生密切。④选修四:、李四光。⑤选修六:文化遗产与民生的关系。

(2)西方:①必修一:冷战、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与政治经济新秩序。②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的制度,金融、贸易体系,苏联的经济改革探索,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③必修三:略。④选修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Ⅱ、基本认识——二轮复习的升华

(1)西方

①建立在发达的工业经济和科技基础上。

②有民主政治和法制的保证。

③世界市场、国际经济体系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④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和体制。

⑤工人阶级的斗争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中国

①经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嬗变,民生的经济基础比较弱。

②民主法制的保障比较弱,长期缺乏民主政治和法制的保障。

③一直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业社会的民间保障机制比较落后,社会保障和国家历程艰难。

④民生受政治运动、思想运动的影响大。

⑤吸收古今中外的民生经验,使中国如今的民生得到发展。

Ⅲ、例题演示:N+1:若干选择,1个尽量包含二级结构转换要求的大题。

(三)货币金融

Ⅰ、基本史实——一轮复习的成果再现

(1)古代

①中国古代货币经历天然货币、金属货币(铜、铁、金、银;币制改革)、纸币(交子、银票等)。

②中国古代货币统一政策、铸钱官营制度。

③明清时期的白银经济问题,中国一度成为世纪白银的流入中心,这与欧洲价格革命、金银比价、国际贸易有关。

(2)近代

①中国的白银外流现象(走私、战争赔款等)。

②国民的法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③***、日军发行的货币与证券等。

④西方的价格革命。

⑤第二次工业革命对金融的影响:金融中心由伦敦转移到纽约、股票的成立。

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金本位制的关系、货币战,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政策与对金本位制的破坏、收购金银对中国的影响。

⑦二战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美元霸权的不雷顿森林体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

⑧欧元的发行。

Ⅱ、基本认识——二轮复习的升华

①人类货币的形式随着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如今进入信用货币时代。

②白银在历史上具有普遍货币的特性,因此深刻影响人类历史。

③货币金融带有强烈的霸权色彩,反映了大国兴衰。

④金融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反映了历史趋势。

⑤资本、股票、金融日益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也使经济危机的范围与程度不断提升。

高考的来源

历史上的高考有出现过延期情况,比如:2006年福建建瓯高考延期、2008年四川、甘肃的部分地区高考延期、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

1、2006年福建建瓯高考延期

2006年6月,福建建瓯市,特大暴雨连下了几天,当地遭遇了近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

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三四天了,但暴雨之下,当地的城区大部分被淹,原定的高考考点也进水,供水供电也几乎全断。

一直到原定开考的6月7日,当天早上七点,洪水迟迟没有大退,在缺乏最终决策权的情况下,当地作出了延期高考的决策建议。

当天早上五点多,当地的110就接到了两百多个考生求助电话。当时获悉高考延期,许多考生还以为是恶作剧。

最后,建瓯市的高考延期到了6月13日。当地考生考卷子与其他地方考生不同,是备用的B卷。

2、2008年四川、甘肃的部分地区高考延期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了,就有不少高三学生再也没有机会走进考场。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一边是紧急的灾后重建工作,一边是保障幸存者的高考求学之路。

最后,四川和甘肃两省,在经过教育部的同意后,决定延期了高考,原定6月7日开考,延期到7月3日。这一次延期,涉及四川省45个县,甘肃省17个县市,一共12万余名考生。

3、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

3月31日从教育部发布公告,经党中央、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扩展资料

7月7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高考延期

受持续暴雨影响和上游洪峰影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境内多条河流水位上涨,河水倒灌进城区,已导致城区多地积水严重,受暴雨影响,歙县部分师生无法准时到达考场。

据黄山市消息,该县上午语文考试取消,将延期进行,下午考试正常进行。

7月7日上午10点15分许,澎湃新闻从黄山市教育局获悉,因受汛期影响,歙县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延迟,现在考生还没开始考试。目前,就考试时间问题,该教育局正和安徽省以及国家层面报告,时间暂未确定。如果时间确定了,当地将统一向社会发布。

中国网-教育部: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

中国网-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延期高考背后的故事

中新网-中国最大规模延期高考今天举行 12万考生赶考

辽沈晚报-突发!安徽歙县高考语文因暴雨取消!将延期进行

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

高考的来源如下:

高考来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1952年,中国颁布了《关于高等教育招生工作开始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通知》。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被认为是高考的前身。

早期的高校招生工作存在着地区不平衡和名额分配不公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统一考试来进行选拔可以使整个招生制度更加公平公正。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拔人才,可以帮助国家选拔和培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随着时间推移,高考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从最初只有一个考试科目的文科综合考试,到后来增加了理科综合考试,并陆续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的考试科目。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

高考的重要意义:

1、人生发展的分水岭

高考是学生十几年学习生涯的终点之一,也是一个生发展的重要分水岭。高考成绩直接影响着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和专业选择,为未来的学业发展打下基础。优秀的高考成绩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为个人的学术、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志

高考是学生经过多年学习的一次综合性考试,它不仅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高考成绩是对学生努力学习和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学生及其家庭为之奋斗的目标和骄傲。

3、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

高考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选拔、评选及招聘过程中。高考成绩往往成为评价学生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对于日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考历史中涉及到哪些历史学史观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 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理解来记忆,其含义当然比较复杂,包含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 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 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 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 抓住历史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 l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 5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人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

进人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背诵和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方面的梳理工作,将掌握得不是很准确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性做地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问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写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过多精力。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如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个。考虑到历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4.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5.社会生活史观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用一个大圆圈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末多的空缺,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因而可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1

第10课 战争

一、战争(1840-1842)

1、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林则徐)

2、经过:1840-1842

3、结果:

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a割香港岛 c.赔款2100万银元

b.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d.协定关税

(ps:b、d反映了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房屋。

4、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经济关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社会矛盾:由单一的阶级矛盾向和阶级矛盾转变;

d.革命任务:由反封建变为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e.思想 文化 :由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转变为开始向西方学习。)

5.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专制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③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军备废弛

二、第二次战争(1856-1858-1860) 英法火烧圆明园

1.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

2.结果:

1858年《天津条约》:①十口通商;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允许外国商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游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ps:各条约详细内容看课本+美俄趁火打劫)

3、影响:

①清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要有忧患意识,与时俱进的精神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2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运动过程(1851-1864)

1.开始标志:1851金田起义。

2.初建: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

4.军事全盛:北伐西征。

5.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

6.结束:1864年天京陷落。

Ps:失败的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思想:绝对平均主义。

2.核心内容: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评价:

①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②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③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④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落后于时代潮流。

三、《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

1.目的: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主义的设计,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未能实行。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3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了适应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牙山丰岛海战→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旅顺大连被占)→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丁汝昌,刘步蟾自杀)

3.结果: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影响: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欧美列强默认或支持的态度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瓜分中国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 口号 :扶清灭洋)

2.结果:清廷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清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清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4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末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兴中会、华兴会、同盟会)

5.军事基础:各地开展武装起义(其中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6.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

Ps: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二、经过: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1912年 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体现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制内阁。)

三、结果: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1912年2月12号,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四、评价:

1、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成功!):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局限性(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客观:中外势力强大)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5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3.评价: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意义: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二、中国***的诞生

中国***成立于1921年。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国***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失败的标志:汪精卫七一五)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6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1927.08.01)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据地建设。(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道路)

2.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成立,定都瑞金。

三、红军长征(1934-1936):

1、原因:根本原因:党内犯了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转折: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胜利结束: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红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7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中国***是全面抗战路线。

4.日军的滔天罪行:,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5、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8

第17课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阶段:

1.1945年《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1946年签订政协协议,但是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战争阶段: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Ps:中国***取运动战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2.战略反攻序幕的揭开: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号,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三、胜利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 经验 :

①的正确领导(核心); ②,(灵魂); ③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方向); ④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基础) ⑤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中坚); ⑥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障)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

★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章标签: # 中国 # 历史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