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文综卷高考真题及答案,文综一卷高考

tamo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1.2007年全国高考卷1文综选择的详细解析和文科数学的选择解析2.2011年高考哪些省份文综用全国1卷,哪些省份用全国2卷3.高考文综考卷的模式? 先考地理,政治,历史。 还是夹杂在一起?4.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一卷5.2014高考全国卷1文综的难度分析6.请使用新课标一文综的老师,或是参加过文科课标一高考的学姐学长解答谢谢了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

1.2007年全国高考卷1文综选择的详细解析和文科数学的选择解析

2.2011年高考哪些省份文综用全国1卷,哪些省份用全国2卷

3.高考文综考卷的模式? 先考地理,政治,历史。 还是夹杂在一起?

4.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一卷

5.2014高考全国卷1文综的难度分析

6.请使用新课标一文综的老师,或是参加过文科课标一高考的学姐学长解答谢谢了

文综卷高考真题及答案,文综一卷高考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使用省份为河北、广西、青海、西藏、甘肃、云南、贵州、内蒙。

2、2011年文综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第Ⅱ卷共4大题,共160分。

2007年全国高考卷1文综选择的详细解析和文科数学的选择解析

甘肃高考是一卷还是二卷介绍如下:

都不是。2023年甘肃省使用全国乙卷。2023甘肃高考试卷用全国乙卷考试。由教育部命题,采用语数外+文综/理综模式。语文、数学、外语各科目卷面满分150分,总分450分,按原始分计入总分;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卷面满分300分,按原始分计入总分,共750分。

2023年甘肃高考用的甲卷还是乙卷

2023甘肃省采用的是老高考“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启用全国乙卷考试,各考6个学科,4种试卷,即报考文科的学生考:语文、数学、英语和文科综合,报考理工科的学生考:语文、数学、英语和理科综合。

高考全国卷乙卷不会因考题差别导致教材差别,一切都是遵照高考大纲命题的。高考后乙卷不能拿走,高考试卷会密封后送到指定的阅卷场所,阅卷后的高考试卷属于高考档案的一种,要存档保留一定年限的,考生是无法再次接触到自己的高考试卷的。

2023甘肃高考试卷难不难

2023甘肃高考试卷难度适中。全国有11和省份和甘肃用同样的试卷,都是全国乙卷,所以从高考试卷难度来说,甘肃高考试卷比较适中。

甘肃高考用全国乙卷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全国乙卷满分750分,其中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文综/理综300分/科。

2011年高考哪些省份文综用全国1卷,哪些省份用全国2卷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第1、2题的材料是一幅表示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直角坐标图,从图上可以直接读出每条曲线所代表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本组试题要借图示信息考查世界人口分布、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知识以及对直角坐标图的判读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关注中国城市化这一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解答第1题时,回忆调动我国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知识,与图中四条曲线的数值特征相对比即可得出答案。从特点和原因层面上讲,我国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近年来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提高较快。故选D。

解答第2题时,首先明确美国是发达国家的代表,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得出代表美国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曲线为甲。然后再根据图中中美两国城市人口比重百分比进行比较和判断,可得出正确答案C。

3.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 )

A.T B.Q

C.R D.S

4.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A.T B.Q

5.在图3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4、5题的材料是一幅区域海陆轮廓图和一幅表示气候特征的直角坐标图。区域海陆轮廓图中给出了一条带有标注的南回归线,据此信息可以判定该图中心的陆地是澳大利亚,从直角坐标图上可以读出每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和气温年变化区间。本组试题是结合上述材料考查区域中洋流、气候分布的知识和气候特征与气候类型对应关系的知识,同时考查考生对空间位置判定和坐标图判读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本组试题是在引导考生注意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

第3题。调动洋流分布的知识,可以直接得出答案C。

第4题,题干上所述的气候特点对应的是地中海气候,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回忆该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知识可知,Q处为地中海气候,故选B。

第5题,题干又给出了一些气候特征资料,与前题不同的是,文字叙述变成了平面直角坐标图。该图提供了气温年内变化区间和年降水量的数值信息,且图中标出了悉尼(对应图2中R点,亚热带湿润气候)的气候特征信息,而P点地处内陆,纬度又较悉尼低,故P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然后以悉尼为参照可以发现与P地信息相符的为①,故选A。

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6—8题。

6.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 )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7.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 )

A.55°N B.65°N C.75°N D.85°N

8.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 )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灾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解析]第6、7、8题的材料是一幅各有一条纬线和晨昏线的局部图,M点为晨昏线在北半球的纬度最高点,也就是说M点是晨昏线与出现极昼或极夜最大范围的纬线的切点,相对应地判断其地方时只能是0时或12时。本组试题要借这种局部图考查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地方时、昼长分布的空间位置的关系和对季节的判定。这类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注意对晨昏线等地理要素的准确认识,同时注意对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对地理事物现象的图示图解能力的培养。

第6题,南极附近是极昼时,北极附近是极夜。根据以上分析,M点应当为12时,P点在M点以东45°,故其地方时早3个小时。故选B。

第7题,若为7月份,太阳直射点大约在21°N~13°N之间,相应的M点的纬度位置应当在69°N~77°N之间。故选C。

第8题,若Q点经度为0°,M地则为45°E,北京(116°E)正在日出,这样可以排除M点是12时,同时认定M点为0时,进而可以认定M点所在纬线内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判断的思路是根据M地与北京的经度差计算出北京的日出时间为4时44分,夜长9小时28分。上述两条思路都可以判定北半球是夏季。洛杉矶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森林火险等级最高。故选A。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9~10题。

9.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10.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这里解决的问题是 ( )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解析]第9、10题,根据材料中显示的:某边防站海拔高度4900米、光照丰富、热量贫乏、在阳光房中架盆栽生产疏菜等信息,大致可以判定该处位于青藏高原。本组试题试图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出的区域环境特征考查农业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方面的知识。

第9题,盖太阳房可以透进阳光,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阻断热量的对流和辐射散失,局部可获得较高温度。故选A。

第10题,脱离地面放在盆架上疏菜能生长良好,说明阳光房中地温低、气温高。故选C。

11.近几十年来,黄河的人海年输沙量不断减少,目前已远低于16亿吨的历史平均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黄河流域的暴雨次数减少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

C.中上游水库拦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加大

[解析]C关键信息是黄河的入海年输沙量时间上的一个变化特征(近几十年逐渐减少)和一个静态特征(目前尤低)。其原因应当是一个能导致这种结果并且在不断强化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对比分析,选C。

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解析]B 本题表面上看在考查学生文化常识,实质上是对中国古代史上杰出历史人物功绩的考查。题干中明确指出“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据此分析四个选项,表述帝王行为的只能是B项,汉武帝“武”之意为威强睿德,武帝刘彻在位时曾三次出兵匈奴,经略西南,武功显赫。A项是自称始皇帝,即第一个皇帝的意思,以别于以前的国王;D项为年号;C项为庙号;正确答案为B。做题时应注意审题,抓住“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这一概念和提示,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开阔视野。

相关的文化常识:

谥号: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时期。自汉代始,封建帝王还有所谓的“庙号”。开国第一代称祖,叫太祖或高祖、世祖,以后继位的皇帝则称为太宗、世宗等。此外,唐以后,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皇帝生前被奉上的,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解析]C 本题考查对武则天主要政绩的全面理解和历史概念的把握,要求学生对社会革命这一历史概念准确理解。社会革命是当社会各阶层之间出现了十分激烈的矛盾时,部分阶层要求对社会现状进行变革的行为,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据此判断正确选项为C。武则天扶植庶族,抑制士族,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如此才能轻轻松松正确作答。

17世纪以来,中国的军队在组织、性质等方面几经转变。回答14~17题。

14.八旗制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 )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解析]D 此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能力,难度较小。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正确答案为D。考生应注意对历史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做到活学活用。

15.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 ( )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湘军在教材中涉及不多,但由材料中“譬之木焉,统领如根”“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可知兵将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很容易判断正确选项为C。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定要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6.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

A.仿效近代西方军制编练 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

[解析]A该题考查考生对新军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容易判断清政府建立新军的主要目的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本题可采用排除法,B选项中“最早”表述错误,洋务运动时就有。C项同清政府建立新军的目的不符。D项很容易排除,湘军、淮军等均是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此项不是新军的特点。正确选项为A。新军之“新”就在于改习洋操,按照西方军制进行编练。

17.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 )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历史知识之间的隐性联系。1925年创办的国民革命军以黄埔学生为基础,并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该题其实是考查黄埔军校的主要特点,属隐性知识考查。国民革命军的特点在教材小字部分有所表述,细心分析,联系黄埔军校,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考生应注意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隐性联系,同时注意教材小字部分的内容。

18.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解析]D 此题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与三个时间点相关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应三个时间点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三个历史事件体现了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过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正确答案为D。

19.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的照片,路牌的外文为“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解析]C 本题要求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加工以做出正确选择,考生若不注意“北京某街道老路牌”这一关键信息,就很容易出错。英国人赫德从1861年到1911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由此可排除A项和D项。路牌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路牌由外文书写表明此时北京城由洋人统治,由此可判断出答案为C项。另外,解答本题时,联系《辛丑条约》的内容即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运用排除法进行分析也可做出正确选择。

20.下列哪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 ( )

A.中山舰事件 B.整理党务案

C.北伐战争 D.迁都南京

[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蒋介石在1926年“整理党务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从而掌握了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故选B。考生应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1.图6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 )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解析]B 本题要求考生能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从题干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从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代表事物的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天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粮食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故B项为正确答案。

22.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 )

A.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历史概念有全面准确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国际上同中国建交的热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表明了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A项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错误,应为:中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反对霸权主义;C项表述有误;正确答案为D。全国卷I对历史概念考查较多,考生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23.《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 )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解析]A 该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18世纪中期资产阶级“财富日益增长”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所带来的影响,由题中“被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可知,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C项强调的是封建贵族的生活,与题意不符。D项在题干中并未涉及,故排除。正确答案为A。

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H.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 )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解析]C 这道题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果不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就做不好这道题。其次还需读透材料,弄懂题意。

在经济学上,黄金和白银都是货币。从题目前半截来看,5件A商品=2克黄金,而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那么5件A商品=2克黄金=16克白银。题目后半截提到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并未提及白银,也就是说白银的价值没变,因此A商品和白银之间的换算没有变化,仍是16克。故选C。

高考文综考卷的模式? 先考地理,政治,历史。 还是夹杂在一起?

用全国卷I的省份有 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使用全国卷II 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而湖北 陕西 湖南 安徽 福建 辽宁 江西 浙江 这几个省理综、文综用的是全国I卷 就这些,希望有帮助!

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一卷

高考文综考卷的模式是地理、政治、历史三科综合,单独分布,不夹杂在一起,地理、政治、历史各科100分,总分300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文科综合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课标卷Ⅰ)

说明:本卷为课标卷Ⅰ,由学科网政治解析团队第一时间独家人工录入。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按现行规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年利率)一年期为3%,两年期为3.75%。老陈有10 000元闲置资金,准备存两年,那么,这笔钱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学科网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比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

2014新课标全国1文综历史部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4高考全国卷1文综的难度分析

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真腊风土记>>(元)记载:①自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顶风可半月到真腊;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③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跣足。据此并结合图1,回答1—4题。

1.当时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 B.3~4月 C.5~6月 D.7~8月

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3.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A.巴勒斯坦地区 B.阿拉伯半岛 C.南亚 D.中亚

4.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

A.传染扩散 B.迁移扩散 C.刺激扩散 D.等级扩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5-6题:

5.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6.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图2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4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图2,回答7~8题。

7.工厂区位选择与图示相符的是

A.①生物制药厂 ②食品罐头厂 ③电脑装配厂 ④玻璃厂

B.①彩印厂 ②造船厂 ③纺织厂 ④皮革厂

C.①水泥厂 ②造纸厂 ③家具厂 ④烤烟厂

D.①啤酒厂 ②炼铝厂 ③缫丝厂 ④榨糖厂

8.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A.① B.② C.③ D.④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3回答9-10题。

9.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10.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接近7时 B.5时多 C.不到5时 D.7时多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答12~15题。

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15.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文字资料和文物都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回答16~19题。

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8.图4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

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

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

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

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中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20—23题。

20.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

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1.沙俄借以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改订条约>>

22.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向俄国学习

C.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D.<<中俄声明>>签订

23.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

D.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回答24-28题。

24.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6.北京奥运会会徽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北京奥组委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该标志的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法律作业。未经奥组委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会徽。奥运会会徽的保护有利于

A.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B.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C.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国际资本投资 D.实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

27.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组织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

A.区域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B.专业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专业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D.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8.举办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A.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B.促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

C.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D.促进世界市场的有机整合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29-30题。

29.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30.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21世纪初,我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创建了发展关系和深化合作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论坛”参与国确定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回答31-33题。

31.近几十年来,非洲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因为

A.国际贸易摩擦加大 B.国家间经济合作加强

C.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D.国家间发展程度不同

32.三年来,中非贸易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下列关于中非贸易增长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增长

B.中非贸易增长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C.中非贸易发展中,我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

D.发展中非贸易符合中非双方利益

33.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与合作的对象,因为

①第三世界是国际社会—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②团结第三世界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③合作是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4.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建党以来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该条例颁布的意义在于

A.加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明确界定党政关系

C.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D.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体系

35.近年来,各地政府根据“行政许可法”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大量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为标准,建立专门的行政审批中心,并将其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政府

①贯彻依法行政原则②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③提高办事效率 ④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相关的图和答案复制不了,需要的话可以发邮箱

请使用新课标一文综的老师,或是参加过文科课标一高考的学姐学长解答谢谢了

2014高考全国卷1文综的难度分析:

1、总体难度稍微偏大。

2、2014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在紧扣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开放灵活,在彰显各学科特色的同时,还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更加贴近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

3、选材不仅充分聚焦了两会的时政内容,而且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国计民生问题。如地理反映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布局等问题;政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了反腐倡廉、发展经济、教育改革等社会热点;历史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地追求“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4、三个人文学科紧密结合,共同展现了当今世界多元竞争、绚丽多彩的时代风貌。

2014年的参考下吧。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

(2014-07-08 10:58:49)转载▼

2014年高考是我们河南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4年的试题相对2013年试题而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可以说是稳中有变,而探究这些变化,对2014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2015年的高三的复习备考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考点分布及其分值

1、中国古代史:58.5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共28.5分,选修·选考题30分)

24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对人性的认识(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7题,中国古代的经济·清初对外贸易的状况(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第(1)问,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第(2)问,宋应星的科技成就未受重视的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45题,中国古代的法律改革(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48题,对历史人物包拯“包青天”的评价(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中国近现代史:43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28分,选修·选考题15分)

※ ①中国近代史部分(39分,其中必修24分,选修15分): 28题,中国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印消费英国棉布、棉纱的差异(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29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年康梁发动举人废除八股取士而受到众举人的抵制的情况(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 30题,近代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1题,抗日战争·对我国60年代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目录的修改(必修1政治史)12分;46题,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 ②中国现代史部分(必修部分:4分):31题,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情况(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

3、世界史部分:43.5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28.5分,选修·选考题15分)

※ ①世界古代史(4分):32题,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必修1政治史)4分。

※ 世界近现代史(39.5分,必修24.5分,选修15分):33题,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必修1政治史)4分;34题,对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的认识(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5题,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元问世的巨大作用的认识(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第(1)问,牛顿科技成就的特点,第(2)问,牛顿的科技成就受到广泛重视的社会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 47题,关注二战后联合国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问题(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总之,在全部历史试题所有分数的145分当中,中国史部分:101.5分(必修56.5分,选修45分),世界史部分:43.5分,(必修28.5分,选修15分)。其中,政治史:92分(必修32分,选修60分),经济社会生活史:20分(必修20分),思想文化科技史:33分(必修33分)。

纵观整个试卷,历史必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对人性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经济·清初对外贸易的状况、中国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印消费英国棉布、棉纱的差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9年康梁发动举人废除八股取士而受到众举人的抵制的情况、近代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情况、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元问世的巨大作用、17世纪中国的传统科技与同时期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不同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特点

总体上,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相较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稳中求变,总体难度略有下降,但学生想拿高分并不容易。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相对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稳的表

现有:(1)从试卷的结构和分值分配来看,保持了稳定(必修部分12个选择题48分+2个

主观试题37分共计85分,选修4选1分值为15分);(2)从命题的形式看,试卷继续保持

“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以新史料统领试题,最大限度的

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的能力,12道选择题均为材料解析题,而且,在选项的设置

上比2013年更加科学规范;(3)从能力考查来看,试题仍然突出考查“四种能力”,即获取

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4)从考察的知

识点分布来看,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党潮流、近代东西方的科技、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等,这些均为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不偏不怪;另外,三大板块(即必修部分的政治史、经济史和科技文化史)分布与去年相比大体稳定;从中外历史的角度看,仍然是中国历史比重较大;(5)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适度地给与关注,如35题对欧洲一体化的考查,实际上关注当今的中欧关系,41题考查抗日战争,实际上是关注当今的中日关系;(6)2014年选择项的设置继续保持2013年的模糊性的特点,12道选择题中第24、25、28、32、34题都是“反映”类试题,第27、29、30、35题都是“表明”“表现”类试题,而“反映”“表明”“表现”“说明”类试题要求回答的是现象、原因、特征,还是本质、影响、意义,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相对作答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同时,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在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其其调整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最大的变化是第41题的变化。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了三年的小论文型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在2013年的高考变成了信息说明题(称为“比较说明题”),即给出了两幅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的41题在承接2013年变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创新,变成了“修改说明题”,该题给出了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这是今年试题的一大创新和亮点,该题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其次,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卷I文综历史部分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难度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非选择题难度增加幅度相当大,导致学生的40题和41题的得分大幅度降低,也导致了2013年文综的总体得分创了历史新低。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在总体设计上,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014年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在字数、语言上更加完备、科学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文字阅读量;(2)2014年的40题,在材料的选取上和问题的设置上,均没有超出高中学生的认识范围,17世纪东方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相对而言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另外,试题的答案与材料的关系还是相对比较密切的,只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材料,还是可以作答的;(3)2014年的41题在虽然由2013年的“比较说明题”变成了“修改说明题”,但是这仍然是说明题开放型试题,另外,经历了去年的变化,在2014年的复习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2014年试题的变化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学生不会像2013年那样面对41题而茫然无措。

第三,2014年40题的设计除了上面提到的难度降低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今年的40题没有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2011、2012和2013年的40题均或明或暗的关注了热点问题,如2011年40题考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实际上关注的是2011年公务员考试的热潮和当时中国进行的大部制改革;2012年考查的是交通信号灯的变迁与工业革命及科技的进步,实际上关注的是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尤其是一些大城市;2013年考查的是对海洋的利用问题,实际上关注的是2012到2013年中国周边的海洋局势和海洋安全问题,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矛盾及菲律宾侵占我国南海的岛屿导致了我国海疆局势的空前紧张,从而使我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今年的40题考查的是17世纪东方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这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热点可以说关系不密切吧。

第四,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克服和避免了2013年试题设计的一些不足和缺陷。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有两大缺陷和不足:一是2013年选择题的第34题考查了选修二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内容,这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违背了课改的精神,也给高中历史的教与学将带来很多的困惑与困难;二是试题的设置和考查的内容有重复的嫌疑,选做题的第45题考查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6题考查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方面的不同和产生的不同影响(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两个题目均涉及到维新派和维新变法运动,虽然考查的角度和内容不同,但总感觉考查的知识点有些重复;还有29题和46题均涉及和考查了洋务运动。今年的试题设计避免了以上问题的出现,这是今年试题的一个进步吧。

第五,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中国古代史的比重相对2012年和2013年的试题而言有较大幅度上升,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有降低。2012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39分、58分、48分,2013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45分、55分、45分,2014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58.5、43、43.5。我认为这不具有规律性,仅仅是出于命题的需要而出现的巧合和偶然的现象。还有今年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明显减少,我认为可能是命题者出于降低历史试题难度的考虑吧。

第五,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45题,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又回到了考查教材意外改革的轨道上。新课标文综试卷的45题,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2010、2011、2012年考查的均是教材之外的改革,2010年考查的是刘晏推行的榷盐法,2011年考的是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2012年考查的是王莽改制,而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卷I文综历史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内容涉及了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考查的是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但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的45题又回到了考查教材之外改革的轨道上,2014年的45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改革,这是现行选修教材之外的改革。这也算是今年试题的一个变化吧。

总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命制是非常成功的,仔细研究这套试题,对我们2015年的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015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考题每道题都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核能

力要求的四个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

问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的考核,是历史学科考核的主要目标,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历

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

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能力的考核是高考的核心并贯穿始终。基于此,

在下面的复习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课标要求、考纲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针对性。

第二,抓好第一轮复习,不求速度,要求质量,夯实基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抓好主干知识以及主干知识中的细节知识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必须要弄清楚,理解透彻,对于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2)要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要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3)要注意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同时期东西方历史的比较,今年的40题就是东方的传统科技与西方的近代科技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切忌以题海战术代替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第三,要精选试题,规范训练。一是试卷要标准化,训练试卷要跟高考模式保持一致,使试题有示范性,采用12+2+选做题模式;二是能力要求高考化,即试题难度、能力要求要与高考试题相当,总之,要练速度、练准确、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

第四 在加强选择题训练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对非选择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解答非选择题的能力(包含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等)。材料的选取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学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一定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以充分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加强结合材料分析史实的能力。

第五 要和语文老师适当地结合,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均采用“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以新史料统领试题,最大限度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的能力,而且在文综试卷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中,历史试题的文字最长,阅读量最大,而且材料的阅读理解的难度也最大,而高考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快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并提取所提供材料的信息。而现实是,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高考中,许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导致历史学科失分率相当地高。基于这种状况,有必要常态地、长期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理解的训练。

第六,作为历史教师,尤其是作为高三的历史教师,要读书,要关注历史学研究的前沿,开阔眼界,不断充实自己。具体途径和方法:一网上搜索资料,从网上看一些历史资料;二看历史专著,如被誉为“当代资治通鉴”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北师大刘宗绪教授编写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十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等;三是订阅一些历史方面的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

第七,无论老师或者学生都要关注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要关心国内外重大事情,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是现实的热点问题,如十八大的召开、民生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乌克兰问题、中东的政局问题、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等,二是重大周年纪念问题,2015年高考备考要关注有关05或15年的事件,也要关注次周年纪念的事件,如04或14、06或16年的事件等。

第八,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复习备考工作。一是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集合大家的智慧,这样才能把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做得更全面更扎实。二是加强综合科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要设置一个得力的综合科备课组组长,协调好综合科学科之间的合作。

以上是个人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希望不吝赐教!!!

文章标签: # 中国 # 历史 #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