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语文原创题,高考题的原创

tamo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人主人公的形象。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原创题,高考题的原创

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诗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分析意境应该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的具体。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氛?

答案: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用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解答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

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

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何辨析诗歌的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

解答步骤同4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提问分析: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解答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分析句意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

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

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8、分析主旨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

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

备注:非原创,但这是一位老师总结的

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如下:

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

高考命题要严格按照高考的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明确“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以提高测量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试题要立足基础、凸显能力、关注现实、彰显学科特点。

(一)试题设计不超出《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

(二)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试题要求原创,必须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 、简捷。

(四)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五)选择题的题干应围绕一个中心,和选项的关系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各题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六)非选择题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层次学科能力,答题量和思维量与赋分值应合理

命题要求:

1、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2、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3.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5.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

6.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

7.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8.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

9.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10.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

文章标签: # 分析 # 这首 # 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