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林徽因窗高考题,林徽因高考二卷

tamoadmin 2024-06-24 人已围观

简介1.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复查试卷的林徽因为频落泪?2.2012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写林徽因和梁思成怎么样?或者写文化怎么样?3.当年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父母为此找到学校要求复查试卷,对此你怎么看待?4.当年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父母为此找到学校要求复查试卷,结果呢?5.儿子高考差2分落榜清华,母亲不信要求复查,后来怎样?6.历年浙江高考作文经典范文三篇鸿鹄一心展翅腾飞,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

1.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复查试卷的林徽因为频落泪?

2.2012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写林徽因和梁思成怎么样?或者写文化怎么样?

3.当年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父母为此找到学校要求复查试卷,对此你怎么看待?

4.当年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父母为此找到学校要求复查试卷,结果呢?

5.儿子高考差2分落榜清华,母亲不信要求复查,后来怎样?

6.历年浙江高考作文经典范文三篇

林徽因窗高考题,林徽因高考二卷

鸿鹄一心展翅腾飞,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风雨兼程,直击山之巅、海之角;父子桌前相守,一时蔷薇香溢,宁静安然,生活于细碎之处尽现美丽清新。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两者兼二为一,何乐而不为?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

 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

 雨果曾言:让内心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而林徽因却叹道: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不因为一心追梦而忘却了眼下幸福的珍贵,又不因适意的享受而拒绝让自己经受磨砺,巨龙与心篱同样寄居在心中,彼此安然无恙,共同挑起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绝非矛盾,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何非要拆散彼此,而不坦然接纳呢!

 享受生活之美,乐在砺炼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

 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一生风华绝代,誉响全球,然而她临死前却自责与悔恨于对子女的疏忽。陆游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时刻吟唱“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却痛苦萦心,无法自释;孟夫子虽能“红颜弃轩冕,白首入松云”,却也叹恨于一生碌碌无为,遗憾终老。此乃为何?他们无法做到像苏子般收放自如,不是猛虎的啸叫占满了耳际而不闻花香,即是沉溺于蔷薇的爱抚而难以自拔。我们需时刻在心中摆放天平,保持最真实幸福的自我,即使猛虎因伤痕累累痛苦匍匐也能愈之以花香,即使蔷薇迷醉麻木本心也能怒号以警醒。

 猛虎与蔷薇,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无论是搏击长空的巨鸟还是乐在平静的父子,都一样幸福美好,真实可贵。

 我愿乐享有两者,充实真正的生活。

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复查试卷的林徽因为频落泪?

《东观汉记·吴良传》:“萧何举韩信,设坛即拜,不复考试。”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属于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在某个领域达到非凡的成就,受人崇拜。而同样的的,这些弄潮儿无疑是自小就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了这个目标不停的努力奋斗,最终走向成功。

在追梦的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曾经就有这样一位成功人士,在高考中失利仅仅只差2分却就此无缘清华这座名校,而他的母亲不相信这个结果,为了儿子,要求重新查看试卷,然而试卷上的11个字却让这位母亲就此清醒了过来,那么这其中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

说起民国时期的才女,毫无疑问林徽因必有一席之地,她在建筑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她的丈夫梁思成,不仅仅只是之子,同样的也是一名才子,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更是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不管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身份怎样的惊人,他们的贡献怎样的突出,他们也同寻常父母一样操心着自己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在有了梁从诫和梁再冰之后,林徽因夫妻二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格外的重视,对孩子要求严格。同样的,他们夫妻二人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自己的事业坚持下去,于是对于梁从诫的培养他们夫妻二人从梁从诫小时候就开始了。同样的,梁从诫也没有让自己的父母失望,每次优异的成绩无不代表着梁从诫也是一位如同自己父母一样的高智商的才子。

然而出人意料的则是,当成绩公布之后,梁从诫却并没有被清华录取,他与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仅仅只有两分之差,而林徽因却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或许全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吧,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于是要求查看梁从诫的试卷,然而事实就是试卷的批改并没有什么错误,然而林徽因却发现了自己儿子的秘密,他真正的爱好,只见试卷中有着儿子亲手写下的: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正是这11个字,让林徽因明白了过来,其实对于自己的儿子,他们夫妻二人都没有真的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只是自以为梁从诫也同样喜欢建筑而已。醒悟过来的林徽因在明白了自己儿子的真正喜好之后,非常的鼓励并且支持自己的儿子学习喜欢的历史,于是在此之后,梁从诫终于不用再背负着父母所给的压力,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了。而没有了压力的梁从诫则成功的考入了北大。

而梁从诫从北大毕业之后,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无论是在云南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还是后来的创办杂志,亦或者更是在北京奥运的时候担任顾问,都无疑代表着梁从诫的成功。

假如当初梁从诫真的考进了清华,有着林徽因梁思成的教导,或许梁从诫也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然而在此之后呢,对于建筑学毫无兴趣的梁从诫还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吗。然而在转身投入自己喜欢的历史之后,梁从诫真正的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且能够为之坚持努力下去,这也是梁从诫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012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写林徽因和梁思成怎么样?或者写文化怎么样?

因为林徽因在重新检查试卷的时候发现了她的儿子在试卷的背面写了“不喜欢建筑,想学历史”这句话,所以才会频频落泪。

林徽因是近代的一位有名的才女,不过最出名的还是她和梁思成之间的爱情故事。此外,林徽因是著名的诗人、作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也是著名的建筑师。最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结了婚,生了一儿一女。

他们的儿子的名字叫作梁从诫,梁从诫的父母希望儿子学习建筑,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建筑师。但梁从诫的第一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离清华大学只有两分之遥。林徽因觉得不可思议,就再次检查了分数,结果发现了儿子差两分的秘密。

原来当林徽因在检查试卷的时候,发现了她的儿子在试卷的背面写着他“不喜欢建筑,想学历史”这样的话。普通父母看见了这句话肯定会大发雷霆,然而,作为一个既理智又贤惠的母亲,她首先反省了下自己,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儿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后来,她让儿子好好学习历史,并在第二年参加高考。果然不出所料,梁从诫在第二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他后来还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

这件事就是要告诉父母一些道理,那就是强扭的瓜不甜,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强制孩子怎么做,而是在孩子迷茫困惑时做出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当年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父母为此找到学校要求复查试卷,对此你怎么看待?

可以吧,我也写的林徽因。。。

林徽因和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忧源自他们的爱,他们的爱在这忧中又更加强烈!

对文化现状的担忧也是因为内心的热爱。

扣住忧与爱,基本就差不多了。

当年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父母为此找到学校要求复查试卷,结果呢?

人这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也有很多第一次的时候。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学会吃饭,第一次学会说话等等。其中第一次做父母是人最需要学习和关注的时刻,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珍宝。而有很多父母将孩子不仅是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还将他们是作为自己理想的延续。所以在孩子出生后,他们就会将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以及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规划路程,让孩子朝着自己规划的目标前进,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不正常的方式。对与孩子成长来说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孩子是由父母生下来对生命的延续,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而如果父母过多干预的话,在孩子有了独立思想之后,就会对这种方式觉得厌烦,甚至会产生很多不好的结果。而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这个故事是,当年儿子就差两分考上清华大学,父母为此找到学校要求复查试卷,结果如何呢?

一、梁思成,林徽因也曾将孩子看作理想的延续

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两个人的名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两个作为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建筑师,对我国的贡献非常的大。尤其是梁思成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他不仅有着非常高的建筑学造诣,而且还是建筑历史学家与建筑教育家,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筑物设计中都有他的手笔。而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他们这一对夫妻更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在1928年两人结婚,1932年,两个人便孕育出了自己的孩子,梁从诫。梁从诫在一出生就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和非常多的宠爱,毕竟是作为梁家的长子长孙。而梁思成和林徽因更是对这个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因为夫妻二人对于建筑学非常喜爱,所以在孩子出生后也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投身建筑界。于是梁从诫从小就被父母强行灌输有关建筑学的知识,培养建筑方面的兴趣。

二、强加的兴趣注定不被喜爱

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强加给自己的东西,梁从诫也不例外。虽然从小父母外出工作时,经常会带着梁从诫一起去看有关建筑方面的工作。但是梁从诫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建筑方面并不感兴趣,反而更加喜欢历史学,但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他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习。就这样,梁从诫在没有反抗的成长过程中长大了,直到参加高考。那个时候,梁思成先生就已经想好了要将儿子送到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但是在高考结束之后,梁从诫并没有显示出特别开心的样子,反而是一种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在那个时候,梁思成夫妇就已经开始为儿子要上清华大学建筑系做准备了,结果到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梁从诫的成绩竟然差两分才能考上清华大学,这让梁思成和林徽因非常的不解。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便去调查了儿子的试卷,而林徽因在看到儿子的高考试卷之后,发现梁从诫在试卷上用很小的铅笔字写上要学习历史的心愿,这让梁思成夫妇陷入了沉思。

三、梁思成夫妇最终选择放手

在看到儿子对他们强加的爱好无声的抗议之后。梁思成夫妇最终决定尊重儿子自己的意愿。在1953年,梁从诫编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进行学习。在那之后,梁从诫对于历史学的学习越来越热爱,并且也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开始发光发亮。不得不说是梁思成夫妇的放手成就了梁从诫在历史学界辉煌的成就,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儿子高考差2分落榜清华,母亲不信要求复查,后来怎样?

人这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也有很多第一次的时候。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学会吃饭,第一次学会说话等等。其中第一次做父母是人最需要学习和关注的时刻,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珍宝。而有很多父母将孩子不仅是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还将他们是作为自己理想的延续。所以在孩子出生后,他们就会将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以及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规划路程,让孩子朝着自己规划的目标前进,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不正常的方式。对与孩子成长来说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孩子是由父母生下来对生命的延续,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而如果父母过多干预的话,在孩子有了独立思想之后,就会对这种方式觉得厌烦,甚至会产生很多不好的结果。而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这个故事是,当年儿子就差两分考上清华大学,父母为此找到学校要求复查试卷,结果如何呢?

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两个人的名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两个作为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建筑师,对我国的贡献非常的大。尤其是梁思成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他不仅有着非常高的建筑学造诣,而且还是建筑历史学家与建筑教育家,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筑物设计中都有他的手笔。而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他们这一对夫妻更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在1928年两人结婚,1932年,两个人便孕育出了自己的孩子,梁从诫。梁从诫在一出生就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和非常多的宠爱,毕竟是作为梁家的长子长孙。而梁思成和林徽因更是对这个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因为夫妻二人对于建筑学非常喜爱,所以在孩子出生后也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投身建筑界。于是梁从诫从小就被父母强行灌输有关建筑学的知识,培养建筑方面的兴趣。

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强加给自己的东西,梁从诫也不例外。虽然从小父母外出工作时,经常会带着梁从诫一起去看有关建筑方面的工作。但是梁从诫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建筑方面并不感兴趣,反而更加喜欢历史学,但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他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习。就这样,梁从诫在没有反抗的成长过程中长大了,直到参加高考。那个时候,梁思成先生就已经想好了要将儿子送到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但是在高考结束之后,梁从诫并没有显示出特别开心的样子,反而是一种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在那个时候,梁思成夫妇就已经开始为儿子要上清华大学建筑系做准备了,结果到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梁从诫的成绩竟然差两分才能考上清华大学,这让梁思成和林徽因非常的不解。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便去调查了儿子的试卷,而林徽因在看到儿子的高考试卷之后,发现梁从诫在试卷上用很小的铅笔字写上要学习历史的心愿,这让梁思成夫妇陷入了沉思。

在看到儿子对他们强加的爱好无声的抗议之后。梁思成夫妇最终决定尊重儿子自己的意愿。在1953年,梁从诫编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进行学习。在那之后,梁从诫对于历史学的学习越来越热爱,并且也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开始发光发亮。不得不说是梁思成夫妇的放手成就了梁从诫在历史学界辉煌的成就,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历年浙江高考作文经典范文三篇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又是人与生俱来的,当我们对一件事产生了好奇,才会有一种想要探索的欲望,在探索当中又会培养出一种兴趣,当不断钻研,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往往父母的寄托会偏离这种希望,哪怕是民国才女林徽因都同样有着天下父母一样的忧愁。

林徽因不仅仅擅长文学创作,同时还是一位建筑大师,她的文学主要是受徐志摩影响,《你是人间四月天》讲述的就是林徽因早年在英国伦敦留学时与诗人徐志摩之间的恋情故事,但在这段恋情当中,林徽因将他当成了一个?朋友?。

1920年,林徽因受到女房东建筑师的影响,立志攻读建筑学,他跟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两人作为建筑系?鼻祖?为我国做出了许多贡献,不管是行走15个省,考察190多个县还是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两人都还是一个平凡的父母。

林徽因跟梁思成有两个孩子,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两人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虽然两人工作繁忙,但对孩子的教育从未落下,两人都是从事建筑学,因此也希望儿子投身建筑学。

两人倾囊相授,当时是抗日战争,梁从诫就跟随母亲过着半流亡的生活,母亲身体极差,所以梁从诫一直都十分听话,不敢让生气,只要林徽因说什么,他都去做,1950年,他投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开始分数出来之后,以两分只差落榜清华,林徽因怎么都没有想到儿子竟然会落榜,她对于儿子的成绩她十分有把握,这么多年来她是一步一步看着他长大,他能不能考上清华她心中有底,林徽因认为可能是批改试卷出了一些纰漏。

林徽因申请复查,可是在复查时,发现梁从诫的分数没错,只不过在试卷上还有11个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这短短11字,让林徽因顿时醒悟过来,原来儿子并不想从事建筑。

林徽因思考了一夜,发现这些年来,她一直都没有询问过儿子真正想要什么,儿子已经长大了,他也该自己去选择人生,林徽因不在强迫他,就让梁从诫选择了北大历史系,梁从诫在毕业之后,担任了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

还创办了《百科知识》和《知识分子》杂志,1993年梁从诫又领导创建了保护环境?自然之友?,在每一项当中,梁从诫都投入了10分热情,义无反顾的付出自己的精力。

  浙江高考作文一: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浙江高考作文二: 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浙江高考作文三: 文之常识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冬天之寒冷,便因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文章标签: # 梁从诫 # 林徽因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