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高考文言文实词题汇总_高考文言文实词题

tamoadmin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文虚词实词分类整理2.高中语文适文言文实词的意义3.文言文实词3004.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翻译5.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及训练6.求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文件也可以 语文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很多同学都说是文言文,读的时候都读不懂,怎么做试卷呢?下面我整理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欢迎阅读。 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  01 属

1.文言文虚词实词分类整理

2.高中语文适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3.文言文实词300

4.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翻译

5.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及训练

6.求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文件也可以

高考文言文实词题汇总_高考文言文实词题

 语文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很多同学都说是文言文,读的时候都读不懂,怎么做试卷呢?下面我整理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欢迎阅读。

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

 01 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________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________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

 衡少善属文________

 属予 作文 以记之________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________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________

 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 动词,隶属 动词,属于 动词,撰写 动词,通“嘱”,嘱托 名词,等辈、类 名词,等辈 动词,连,跟着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属:撰写

 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时方行方田令,即以其事属之属:交付

 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属:连接

 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属:撰写

 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公曰:“以属狱。”属:交付

 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属:委托

 02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________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________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________

 昂其值,居为奇货________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________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

 居则曰:“不吾知也。”________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________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________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

 动词,居住 动词,居住 动词,处在,处于动词,积蓄,贮存 动词,治理,安置 动词,停留名词,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动词,担当,担任 动词,过了,经过 动词,占据,占有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居:治理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

 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居:居住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居:担任

 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居:居住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居:占据,占有

 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居:居住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居:聚积,搜集

 为留守者居半居:占数量,占据

 03 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________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

 桓侯故使人问之________

 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

 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________

 大人故嫌迟________

 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________

 形容词,旧 连词,所以 副词,特意,特地名词,原因 形容词,衰老 副词,故意 副词,仍然,还是 名词,老交情 名词,缘故,原因

 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故:所以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故:所以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故:所以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 故事 故事:先例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故:所以

 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故:所以

 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是故:因此

 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04 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

 一年一度秋风劲________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________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_______

 卒其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道不通,度已失期________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________

 名词,制度 名词,年 动词,创制 动词,衡量 名词,常态 动词,估计 动词,越过 动词,考虑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度:制度

 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矩度:规矩法度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推测

 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常度:常态

 对曰:“王试度其功。”度:衡量

 05 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

 君何以知燕王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________

 官知止而神欲行________

 素与副张胜相知________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动词,知道,懂得 动词,了解 动词,识别,分辨 名词,通“智”,智慧,明智 动词,主持,管理 名词,知觉,感觉 动词,认识,熟识 名词,知识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知:知道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知:管理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知:了解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知:了解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知:了解,精通

 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知:智慧,巧诈

 06 除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________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________

 动词,授职 名词,台阶 动词,清除,去掉

 动词,逝去,过去 动词,清理,修治

 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除:授予官职

 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除:台阶

 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除:解除,清除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庭除甚芜,堂庑甚残除:台阶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除:革除

 07 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________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________

 绝山献多生怪柏________

 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________

 数量大 副词,大多,大都 副词,常常,往往 副词,多多地,大量地 动词,称赞,赞美

 象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升多:称赞

 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多:称赞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多:称赞

 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08 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________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________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________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________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

 副有罪,当相坐________

 北邀当国者相见________

 当窗理云鬓________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

 动词,面对 动词,对等,比得上 动词,应当 动词,担当,担任 动词,判处 副词,在,正在 动词,相抵 动词,把守 动词,应当 动词,主持 介词,对着,面对 连词,通“倘”,如果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当:应当,应该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当事:权要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当: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当:当年

 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当:合适

 09 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________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________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________

 贼易之,对饮酒,醉________

 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________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________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________

 动词,交换 动词,改变,变换 形容词,容易,与“难”相对 动词,轻视 形容词,平坦 动词,更换 形容词,容易

 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易:更换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易:轻视,看不起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平坦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易:改变

 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易:看不起

 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易:轻视

 10 事

 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________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________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_______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________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________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________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________

 名词,事情 名词,事业 名词,战事 动词,侍奉,供奉 动词,侍奉,供奉 名词,政事量词,件,副 名词,职业

 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事:从事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当事:权要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事:供奉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11 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_______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________

 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________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________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________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

 数词,几,几个 名词,命运,定数 动词,计算 副词,屡次 名词,数目 形容词,细密 名词,数量,数目名词,定数,命运 急于用世、追逐功名的样子

 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数:责备

 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数:屡次

 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数:屡次,多次

 12 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_______

 未登程先问归期________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________

 帝乡不可期________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________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

 动词,至,及 名词,日期 期服,穿一周年的丧服 动词,约定 名词,期限 动词,期望,希冀 名词,期限,日子 满一年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期:看待

 13 善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_______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________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________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________

 先主曰:“善!”________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________

 善刀而藏之________

 形容词,好的 名词,好事,好的行为 动词,喜欢 动词,交好,友善 动词,善于,擅长 副词,好好地 形容词,好 动词,羡慕 动词,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善:好的,有价值的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善:善于,擅长

 上过其羊所,善之善:认为好

 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善:交好,友好

 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善:交好,友好

 14 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________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 相关 文章 :

1. 高三学习方法总结2020最新五篇分享

2. 2020高考二轮复习计划参考

3. 2020高考语文复习计划参考

4. 2020年高三学生学习、复习计划

5. 关于2020年英语高考复习计划分享

文言文虚词实词分类整理

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名声,名词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说出,动词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有名声,动词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说得(是),动词

5,渌水荡漾(清)猿啼

凄清的,形容词

6,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

清楚的,清扬的 ,形容词

7,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慰藉,动词

8,羸兵为马所蹈(藉)

借口,名词

9,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坚固,稳固, 名词

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坚守, 使动词

1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动词

1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动词

13,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裘之计。

动词

(……乎~~~~实在受不了了!!!不过,前面几个应该是准确的,因为我还记得!!!)

高中语文适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1.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f?kz=173169802

18个文言虚词

2. 总结文言虚词和常用实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

3. 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4. 文言整理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3、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5、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6、隔离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7、直走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8、气候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三、文言虚词1.焉(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4.于(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5.之(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疑问句(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省略句(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倒装句(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五.文言翻译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5.

字 1.苟富贵,无相忘.(“无”通“勿”,不要) 2.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等死 古义:一样,同样. 今义:等候,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到处. 今义:常常,经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怜,爱戴. 今义:怜惜,怜悯.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借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借给 今亡亦死 古义:逃跑,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暗地里. 今义:间隙.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果真.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 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会计 古义: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 篝火 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 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今义:三位老人. 豪杰 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 古义:估计 今义:限度,分寸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修饰动词.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提着灯笼. 狐鸣呼曰 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法皆斩 法:名词作动词,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手指 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起辅助音节的作用)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王: 功宜为王(大王) 陈胜王(称王)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修筑) 书: 乃丹书帛曰(名词作动词,书写) 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 数: 广故数言欲亡(几次) 卒数万人(几,概数词) 以数谏故(屡次) 数有功(多次)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定国号) 以: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杀之以应陈涉(来) 与: 与战谯门中(和) 尝与人佣耕(和……一起) 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而: 夺而杀尉(表承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但) 上: 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 上使外将兵(名词,圣上) 道: 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仁道,道义) 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应: 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宜多应者(响应) 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数量多) 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吴广以为然(正确,对的) 指: 卜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图) 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 欲: 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 从民欲也(欲望,愿望) 诚: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连词,表假设,意思是如果) 从: 从民欲也 (依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跟从) 比: 比至陈(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当: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正在)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特殊句式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

文言文实词300

1. 文言文实词“适”的用法

“适”作为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充当动词,也可以作形容词和名词。

一、“适”充当动词时,大约有以下多种意思:

1、本义:往,到。例如:《说文》:适,之也。又如:《尔雅》:适,往也。再如:《书·盘庚》:民不适攸居。

2、归向。例如《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与不济;

3、女子出嫁。例如:《玉篇》:适,女子出嫁。又如:《孔子家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

4、符合,适合。例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适我愿兮。又如:《吕氏春秋·明理》其风雨则不适。再如:《吕氏春秋·大乐》:寒暑适。

5、节制。例如:适欲(节制欲望);适逸(节制*乐)

6、遇。例如:班彪《王命论》: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

二、“适”充当形容词时,意思为:

1、舒适,满足。例如: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又如: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扫叶席草,酌相劳,意适往反,往往留于山上。

三、“适”充当名词时,意思为:

1、辟领,古丧服之领。系开丧服而成。一说通“积”。《仪礼》:例如:负广出于适寸。适博四寸,出于衰。

2. 帮我归纳高中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6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

3. 高中语文文言文要求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

4. 求北京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意义一词多译等

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

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二、活用现象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称名)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 9、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 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 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 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 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 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 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 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 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 -------------------------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3、。

5. 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6. 高中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及其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7.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常见意思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③伤悼(为……哀叹)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2、爱 ①喜欢,喜爱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②爱护,爱惜,顾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 ③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⑤爱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③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④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 ⑤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席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究 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5、案 ①几案,短长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 6、拔 ①超越,超过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攻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鸿门宴》 ③提拔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 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白首不见招 《咏史》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 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 8、败 ①破败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促织》 ②败坏,毁坏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 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④打败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 《秦晋肴之战》 ⑤凋残,衰落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谢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肴之战》 ③拜见,拜会 拜夫人于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职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 ⑤接受任命 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南录后序》 ○6拜上,呈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翻译

1. 高考300个文言实词配套练习

(按音序排列)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

2. 高初中300个文言实词表解

高考语文6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

3. 求2009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

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其中 属 字,初高中重复收录

4. 上海高考古文词汇300个实词和20个虚词,请列出来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及训练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8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9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是昨非。(不对的,错误)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何不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璧不战(坚守、安定)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城)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几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背、扛)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怨恨)

3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

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5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从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五命急宣,有时朝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迅猛,急速)

7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追上)

2烧及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相当于“当”、就在)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交书》(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卢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地,悄悄地)

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2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顷刻)

14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7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见耳间(看见,看见的东西)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松解,懈怠)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

7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

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

13兔起凫举(飞)

14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15众议举宠为督(推荐、选拔)

16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7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10抢呼欲绝(绝命)

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13仿佛印绝类弥勒(很、非常)

14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全然)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

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

4引申为担当、胜任子克家(肩负)

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

6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7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1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

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3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

4义不杀少而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5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

6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

1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

2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宠爱)

3自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

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值得同情)

7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霁,荠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

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

6其事体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却,竟然)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外”相对)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

4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5距关毋诸侯(通“纳”)

6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7内狼于囊(放进)

8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4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不平常)

6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7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

9奇生怪(怪物、异物)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请示3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8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9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皮令臣轻背其主(鼓励)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2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

3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造成)

4贻人口实(给、被)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1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2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3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

4二人相憎欲相贼也(杀害)

5董卓狼戾(凶狠)贼忍(残忍)(狠毒)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若何:怎么办,怎么象

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输不完了 看链接

求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文件也可以

1.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有哪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

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2.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

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

3.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四川省平昌中学 陈 ***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 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4.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一、以形推义,联系语境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二、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三,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四,联想教材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 语文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大全

第1课时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 *** 彩变化。

如:变 化 情 况 示 例词义扩大 范围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义项增多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 范围缩小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 义转 移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感 *** 彩变化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志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之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恶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意义 例句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引申义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拿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古字通假1. 通假的具体情况: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师说》)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过秦论》)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字义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①“被”与“披”。

高考文言文中最常用的30个实词: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焉不察;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改朝换代;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歌夜弦;朝发夕至;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曾经沧海;曾几何时;曾母投杼;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乘坚策肥;乘龙快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衣轻乘肥;因利乘便;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开诚布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斩草除根;兴利除弊;清宫除道;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不达意;辞微旨远;卑辞厚币;一辞莫赞;假人辞色;大放厥辞;万死不辞;一面之辞;义不容辞;以文害辞;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从长计议;从善如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合从连横;三从四德;力不从心;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殆无孑遗;车殆马烦;知止不殆;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锐不可当;当仁不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当机立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务之急;当之无愧;老当益壮;首当其冲;安步当车;长歌当哭;对酒当歌;豺狼当道;快意当前;螳臂当车;一马当先;旗鼓相当;万夫不当

十九、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康庄大道;道不拾遗;道不同,不相为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分道扬镳;安贫乐道;问道于盲;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指名道姓;筑室道谋;津津乐道;里经叛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文以载道;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寸进尺;得不偿失;得陇望蜀;得其三昧;得心应手;得天独厚;得鱼忘筌;楚得楚弓;患得患失;难得糊涂;相得益彰;志得意满;傲睨得志;情非得已;人人得而诛之;探骊得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置之度外;度日如年;风度翩翩;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二二、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非亲非故;非我族类;今非昔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非成是;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三、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髀肉复生;故态复萌;无以复加;无往不复;万劫不复

二四、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忍辱负重;负荆请罪;负屈含冤;负隅顽抗;久负盛名;披裘负薪;皇天不负有心人;决一胜负;负弩前驱;不负众望

二五、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盖棺论定;官盖如云;欲盖弥彰

二六、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明知故犯;故步自封;故弄玄虚;革故鼎新;欲擒故纵;不经世故;非亲非故;平白无故

二七、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顾此失彼;顾名思义;顾盼生姿;顾全大局;顾影自怜;顾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君子固穷;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归心似箭;反璞归真;殊途同归;物归原主;解甲归田;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铩羽而归;众望所归

三十、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国破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文章标签: # 动词 # ________ # 实词